A. 國外電子政務的發展大致包括以下哪些階段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0年對62個國家(39個發展中國家,23個發達國家)所進行的調查,89%的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著手推動智慧政務的發展,並將其列為國家級的重要事項。按照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掌握的數據,1996年,全球只有不到50個政府部門建立了自己的網站;而到2002年,全球已經開通了5萬個政府網站。事實上,智慧政務已經迅速地列入了所有工業化國家的政治日程。
2001、2002年電子政府在23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情況做過一個調查研究,並將這23個國家和地區按智慧政務發展的成熟程度依序分成四個類別:
創新和領先的國家:加拿大、新加坡、美國;
發展較好的國家:澳大利亞、丹麥、英國、芬蘭、中國香港、德國、愛爾蘭、荷蘭、法國、挪威;
穩步進展的國家:紐西蘭、西班牙、比利時、日本;
正在打基礎的國家:葡萄牙、巴西、馬來西亞、義大利、南非、墨西哥。
歐美等主要國家智慧政務建設在政府與民眾(G-C)之間,致力於網路系統、信息渠道以及在線服務的建設,為民眾提供獲取更便捷、質量更佳、內容更多元化的服務;在政府與企業(G-B)之間,致力於電子商務實踐,營造安全、有序、合理的電子商務環境,引進和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在政府與政府(G-G)之間,致力於政府辦公系統自動化建設,促進信息互動、信息共享以及資源整合,提高行政效率。
從美英等國家開展電子政府的情況來看,這些國家的智慧政務一般都遵循以下指導原則:圍繞民眾的需求和選擇來發展和提供服務,建立"以民眾為中心的政府";提高政府及其服務的可接近性和易獲得性;確保政府信息和服務的非排他性,消除數字隔離;注重信息的有效利用,提高信息利用率,金鵬信息電子政務軟體。
B. 國外電子政務建設有哪些可供我們借鑒的經驗今後如何加快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步伐
電子政務建設需做好六點工作
1、要給電子政務項目正確定位
2、要給電子政務確定目標
3、選准突破口
4、實施電子政務人才策略
5、 突出中國特色和地方特點
6、電子政務從軟體突破
具體解釋如下:
--------------------------------
電子政務建設需做好六點工作
作者:佚名 來源:賽迪網 2004年04月05日
電子政務的成功與否,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應用的程度,二是公眾接受的程度。其中,政府的應用程度是電子政務發展的基礎,而公眾接受的程度可能成為阻礙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最大挑戰。提高政府應用程度和公眾接受程度的有效途徑是適宜的應用軟體的開發和應用,通過軟體體現國家標准和地方特點,通過軟體約束人們的行為,通過軟體規范我們的工作,通過軟體實現同國際接軌,通過軟體引領人們適應電子信息社會,通過軟體實現電子與政務的完美結合。
遺憾的是,一些電子政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在提供服務時,為迎合客戶心理,較少考證政府需求基礎的合理性,更多的是基於既有體制流程開發電子政務應用軟體,實施所謂的電子化。 「職能變需求,需求變項目」、「技術方案套規劃」、「業務和高層缺乏溝通交流」、「在信息安全和標准化方面缺乏靈活策略」等等,是現階段我國電子政務建設遇到的典型問題。
如何才能使電子政務建設實現突破呢,我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要給電子政務項目正確定位
由於缺乏經驗,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對困難與風險估計不足,這樣就會給電子政務工程以太高的定位。我們會給電子政務項目賦予太多的不可實現之事,或者是近期不可實現之事,過高的定位經常是失敗與浪費的根源。我們經常會以為,電子政務所缺的只是資金,只要有資金,什麼都能做。實際情況遠不是那麼回事。更大的困難是人才與經驗的不足,這是政務工作的改造缺課,我們幾乎沒有能力來控制需要做的改進。需要做的事情超出了我們的控制力,使得任何效益都因無法配套而不能取得。
國內的許多電子政務方案,與發達國家的電子政務方案相比,我們會發覺有明顯的區別:我們的項目經常是非常宏觀,功能、效益設計得非常大,非常全面,而國外的項目卻非常具體,他們側重於將一項具體的服務做深、做透、做到底。而我們似乎總是在做總體性的框架建設,項目涉及面鋪得很大,卻事事做不深透。
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方案差異,在於我們對電子政務項目缺少恰當的定位。我們不知道我們能有多大能力干多少事情。真正有過成功經驗的人才會體會到,取得一項電子政務的效益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在很多配套環節上做到位。面面俱到的整體性方案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有效的做法是:選好一個最能取得應用效果的項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個環節。一個項目成功了,再來擴展。
將電子政務目標定位低一點,項目選擇小一點,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損失。待我們有了能力後再擴展也不遲,如果定位太高,那就會非常危險。電子政務的失敗差不多都是始於不知天高地厚。
要給電子政務確定目標
鑒於電子政務效益評估的困難,要使對電子政務的效益評估變得可操作、可測量,就必須為電子政務確立目標。目標是分層的,一個長遠的目標可能比較大,但一定要把它細化,細化到每個階段。如果說總體目標是一個大梯子的話,那麼項目目標則是梯子裡面的每一個台階。大梯子可以摸不清,但每一個台階必須清楚,「否則可能會摔死」。
設立目標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使電子政務在建設過程中可以隨時調整。我們可以不在意最初的第一個設計,可能設計的東西並不確定,但有一套機制,可以往前走幾步就來審視一下,隨時進行調整。這樣,盡管最終目標沒有落實,但是我們的每一步目標是落實的,而且是在進步當中。
現在的關鍵是要設立電子政務的第一個目標,也就是尋找電子政務的第一級階梯。電子政務的核心是改善政府和社會的溝通,其他如提高效率之類的事情OA就可以做,沒必要提到電子政務的高度。
選准突破口
政府各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的交互和集成應用建設是電子政務的基礎和核心。互動式網上辦公系統,有助於打破時間、空間和部門分隔的制約,將政府機構管理和服務職能,由傳統手工、紙面、封閉的運作方式轉換為自動、電子、開放的方式,在網路上加以實現。很明顯,互動式網路辦公系統在未來幾年中將成為一個需求熱點。我們可以在建設政府公眾信息網站,即政府外網的基礎上,把政府內網網路無紙辦公作為切入點,通過適宜的應用軟體選擇,進行突破。
實施電子政務人才策略
進行電子政務建設,實質上是信息技術與政務工作的結合過程,這就要求政務工作人員必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公務員決不要認為,僅僅熟悉政務,了解電腦、網路的使用,就可以從事電子政務的工作。進入電子政務工作流程,使用人員應該有較全面的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電子政務建設卓有成效。
可以設想一下:一個不懂信息管理、不懂信息技術的公務員在一個完全量化的電子技術環境中工作的尷尬與無奈;而一個既懂信息整合技術,又懂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政務工作流程的公務員在電子政務的工作環境中的順暢。政府具備這樣的人才結構,對於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服務於社會的能力將會成為可能。我們國家政府工作人員目前的組成狀況,其知識結構在大多數地區是令人沮喪的。所以,電子政務建設需要大批既懂信息技術又懂政府業務流程的復合型人才。進行電子政務建設需要先行進行人才培養和儲備。
突出中國特色和地方特點
有不少人曾說過,外國一樣好東西,到中國就變了。電子政務的確是一樣好東西,會不會在中國變了味呢?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在這方面要考慮到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地方特點。
電子政務是一種基於網路環境的先進行政方式,但如果沒有網路環境,這種行政方式就奢談了。但是,目前在中國,甚至很長一段時期內,仍將有許多農村和邊遠地區存在無網路狀態的行政。對中國電子政務來說,考慮其中國特色,關注中國的特徵、各地多樣性、不平衡性和人口素質多樣性等具體情況,是做好電子政務工作的前提。
因此,我們進行電子政務建設,必須充分考慮地方實際情況,與各地傳統政務進行無縫連接,不能因為電子政務發展了,很多人就被排斥在政治之外。推進電子政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藝術。
電子政務從軟體突破
對於我國大多數地方政府來說,沒有自主開發軟體的能力,因此,選擇有實力的軟體公司,採用軟體外包方式、結合地方實際進行軟體定製當為首選。
優秀的軟體外包軟體公司,應該能在充分理解客戶需求的基礎上,提供高質量、低價位的離岸開發服務,以便使政府更好地集中於自身的核心業務。軟體外包開發流程如下:
客戶和軟體外包公司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是確保項目合作順利運行的必要條件。 首先,將您的需求告訴公司,由公司的系統分析師集中精力投入到您的需求分析中。 如果需求說明書滿足你的要求,公司將為政府提供具備相關技術和經驗的員工簡歷,以便共同確定最為合適的項目開發團隊。人員確定後,公司提供完整的開發意向書,主要評估項目工作量。然後進入分析和設計階段,用戶界面設計以及業務邏輯設計就在該階段進行。分析和設計經客戶認可後,項目進入實施階段。該階段的核心任務是根據設計文檔進行程序開發。軟體測試分為兩種,分別是模塊單元測試和系統綜合測試。測試完畢後提交測試版,即Beta Version。 之後,在充分的反饋和交流中完善軟體。
優秀的電子政務軟體,是我們打開電子政務大門的金鑰匙,所以電子政務應從軟體突破。
以人為本,以服務對象為中心
堅持"以人為本、以服務對象為中心"推進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需要,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這不僅能夠提高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用戶滿意度,更能夠提高公眾對政府服務的依賴度和信任度,是我國電子政務生命力所在。
"以人為本、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在電子政務中主要有五方面的體現:
第一,按照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要求,實施電子政務,以落實政府要求,擴大政務公開深度,尊重公眾知情權,建立服務型政府,大力發展電子政務公共服務。
第二,堅持需求主導,發展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關注社會公眾和企業需求,做好需求調查和分析,全面規劃公共服務,優先發展用戶最迫切需求、用戶收益最為明顯的服務項目。
第三,尊重服務對象的意見,積極爭取讓公眾參與電子政務的建設,增強社會公眾對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的監督。
第四,注重提高電子政務的用戶覆蓋率,重點提高政府門戶網站使用率,以用戶使用率和用戶滿意度作為考察電子政務績效的重要甚至唯一標准。
第五,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普遍服務,關注弱勢群體。積極發展多種終端,提高偏遠地區人群的信息獲取能力,因地制宜發展公共服務,避免出現欠發達地區和部分人群信息化的"邊緣化"現象。
強化電子政務戰略意識和統籌思維
電子政務正在改變政府服務的組織和提供方式,根本上是加速信息流動和擴大信息共享面,促進業務協同,在更大的范圍內配置資源。
電子政務本身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只有跨部門、跨地區才能真正發揮電子政務的價值。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仍然要培養各級政府領導對發展電子政務的戰略意識,必須理順管理體制,強化統一指揮和綜合協調能力,堅決打破部門和地區局限,以需求導向,以核心業務和資源整合為主線,跨部門聯合共建。
細分用戶,按照"生命周期法"進行服務規劃,是一種較為科學的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項目規劃方法,這種方法能夠全面地對用戶所需要的服務進行劃分,是"以人為本,以服務對象為中心"的體現,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我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發展應該進一步深化這一思路和方法。
按照生命周期法劃分服務項目和提供服務,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建設方法。因此在全面規劃之後,必須堅持需求主導的原則,重點規劃出符合本地大多數用戶需求的服務項目,因地制宜,重點發展,講究實效,以點帶面,全面推進。
公開、服務、參與電子政務的關鍵詞
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創建透明政府,是現階段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政府門戶網站是實現政務公開的重要窗口,各級政府應積極利用政府網站,督促各政府部門積極公開政務信息和辦事信息,在做好服務的同時接受公眾監督。
從全球電子政務發展看,面向社會提供服務是電子政務的最大價值所在。我國政府明確提出了創建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公共服務同樣成為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內容,並且隨著政府職能轉變,公共服務在電子政務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電子政務不僅僅能夠增強我國政務透明度、提高政府服務質量,而且能夠服務於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需要。電子政務的建設,為公眾參與政府決策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渠道,在互聯網普及的地方,政府網站已逐步成為政府與公眾之間重要的交流渠道。通過政府網站,政府能夠加強與公眾溝通和民意徵集,讓人民群眾更大范圍地參政議政。
社會公眾是電子政務績效的"判官"
電子政務績效就是指電子政務目標的實現程度,從我國行政體制改革方向看,我國電子政務的核心目標是提供更高品質和更有效率的公共服務,因此,我國電子政務績效的核心含義是指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水平。
電子政務績效的核心含義是指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水平,因此,電子政務績效高低的最終發言權歸屬於用戶。以此標准判斷我國各地電子政務績效,將會發現我國電子政務績效情況非常不理想,目前我國各地電子政務面向公眾的主要途徑--政府門戶網站的使用率非常低,當然這也局限於我國互聯網用戶人數的分布。如何提高績效,是當前我國電子政務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電子政務普遍服務需要"普遍"渠道
"十五"期間,我國電子政務發展迅速,但是當前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基本上全部依賴於互聯網和電腦,藉助電話、電視等渠道的電子政務開發卻非常滯後。
事實上我國大量需要政府服務的對象仍然處於互聯網和計算機的"沙漠地帶"。因此,在現階段依賴於互聯網"蓬勃發展"的電子政務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這是電子政務服務渠道的問題。
C. 國外電子政務建設的特點有哪些
與20世紀90年代初相比,電子政務近幾年來在概念上有了很大的發展。綜觀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日本等西方國家電子政務發展的狀況,雖然這些國家在電子政務建設的具體做法方面有許多差異,但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值得我們注意。
(1)改善對企業和公眾服務是普遍目標選擇
電子政務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要從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務。西方國家在確定電子政務的目標時,把電子化服務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他們認為,在電子化政務戰略中,如果沒有為公民服務以及運行效率衡量的目標,電子政務的發展就將是失敗的。為此,西方國家在推動電子政務的發展中,把改善政府傳統的公共服務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2)電子政務的發展普遍與政府改革緊密地結合
近20年來,西方國家在社會壓力、財政壓力以及經濟全球化壓力下,普遍進行了大規模的政府改革。為了鞏固這些改革成果,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把推動政府信息化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並把鞏固改革成果與推動政府信息化、發展電子政務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收到了顯著效果。
(3)遵循「長遠規劃、由易到難、分階段實施」的建設原則
比如美國把電子政務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實施,按照美國的規劃,到2005年將有35%的政府將處於第二階段;到2010年,絕大多數現有政府部門將按照電子政府的要求被改造。這說明電子政府的建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即使像西方發達國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分步實施。
(4)制定統一的規劃和技術標准,規劃電子政務的發展
美國於1993年制定並頒布了《美國國家基礎設施行動計劃》,1994年又提出了《政府資訊科技服務遠景》,從而確定了美國聯邦政府推動電子政府發展目標。歐盟制定了「信息社會行動綱領」,對未來的政府信息化做了周密的安排。英國在1996年頒布「直接政府綠皮書」對電子政務的發展做出了系統規劃,並提出了近期和無期目標。加拿大在1994年由工業部長提出了一份有關發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戰略框架,其中有關政府信息化的問題被作為主要內容。
(5)利用互聯網路實現資源共享和集成
利用互聯網路實現政府資源共享和集成,一方面是由於發達國家經過持續近五十年的信息化努力,政府內部的管理信息系統和各種決策支持系統已經基本完成,有可能利用互聯網將政府的信息系統在技術上向政府外部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為重新構造政府和建立政府、企業、公眾上者之間的新型互動關系提供了一個全新機會和平台。
D. 國內外電子政務發展的區別和原因
我國與西方國家在電子政務建設方面的異同點有以下方面:
一、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的社會基礎條件不同。
西方發達國家所具有的民主憲政社會基礎、契約政治文化,以及在國家形態上完全擺脫了資產型國家而實現了稅收國家形態等社會基礎條件,能夠使得公眾對政府具有制約力和影響力。我國電子政務必須依靠政府的推動,必須是「一把手「工程。政府的」經紀人「特性比較容易使電子政務建設朝著有利於政府管理和控制的方向發展。
二、電子政務建設與政府改革的關系不同。
西方發達國家電子政務建設與政府改革有著密切的聯系,充分體現了政務與電子技術的有機結合。在我國,電子政務建設與政府改革沒有結成必然的密切聯系,這就使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只注重或只停留在技術使用的層面上,是以技術為主導
三、電子政務發展的過程不同。
西方發達國家電子政務建設起步早,按照循序漸進、分步實施的原則進行,系統的功能是逐步完善和建立起來的,強調用戶需求。電子政務主要是在地方政府中進行。中國電子政務建設起步晚,由於受爭睹推動的影響,各個部分首先從自身的業務應用角度、從解決本部門需求的角度考慮運用新技術,追求機構內部辦公自動化技術的提高,形成了自動化的孤島和信息孤島。
四、電子政務功能的側重點不同。
西方發達國家電子政務功能的側重點主要是為了改善政府對社會的服務質量,強調為社會公眾和企業提供服務,把從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務推崇為電子政務的核心價值。我國電子政務功能的側重點主要是為了加強政府部門的管理,著眼於政府部門管理效率的提高,為社會提供無縫式電子化服務的能力差。
E. 發達國家有哪些共同點
衡量發達國家與否的標準是: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半數即為發達國家,不足則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僅有遼寧一省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
發達國家的概念是經合組織提出來的。
廣義的發達國家24個:
美國、法國、英國、日本、德國、加拿大、義大利、瑞典、芬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瑞士、奧地利、土耳其、澳大利亞、紐西蘭、希臘、冰島、愛爾蘭、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
狹義的就是工業七強。
1995年6月,經合組織發展援助委員會曾經宣布,從1996年起,將新加坡劃為「發達國家」,根據是新加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2.4萬美元。但新加坡認為自己國內的工業基礎還比較弱,要求經合組織對發達國家的標准再作研究和明確。1996年1月,經合組織改變了原來的決定,將新加坡改劃為 「較發達的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是按照人均國民產值來劃分的,但是不完全,比如中東石油國的人均國民產值比許多發達國家但是仍然不是發達國家。
狹義的發達國家就是七國集團成員更是胡說。在任何發達國家的定義中都包括北歐各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瑞士、奧地利等國。還有澳大利亞、紐西蘭。
狹義的發達國家:包括北歐,廣義的西歐各國,美國、加拿大、日本。
廣義的發達國家:包括北歐,廣義的西歐各國,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F. 全球電子政務的發展呈現出哪些共性特點(1500字左右)
電子政務五年發展回顧及其趨勢研究暨2008年中國優秀政府網站推薦活動結果正式發布由信息產業部電子科技情報研究所組織的電子政務五年發展回顧及其趨勢研究暨2008年中國優秀政府網站推薦活動結果日前正式發布。電子政務五年發展回顧及其趨勢研究主要從世界電子政務五年發展軌跡、中國電子政務五年發展情況和未來電子政務發展趨勢幾個方面展開,結合2004至2008年我國電子政務網站的評測分析,總結我國電子政務各個階段的發展特色和經驗教訓,對我國電子政務的未來發展趨勢提出判斷。通過研究發現,最近5年來,世界電子政務發展呈現出如下特點:電子政務發展與行政改革相結合、電子政務戰略規劃不斷推陳出新、大力推動各級政府門戶網站建設、網站從政務信息型轉變為服務型、持續關注電子政務領域信息安全等特點。在此期間,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得到各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發展迅速,主要呈現出如下特點:應用成為驅動,各級政府開始從基礎建設轉向應用;標准規范先行,重視總體規劃對電子政務建設引導;建設門戶網站,逐步加大各級政府網站的服務力度;投資回歸理性,國產軟硬體在電子政務中廣泛使用;推進信息公開,將電子政務與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結合;重視安全問題,電子政務建設更加關注信息安全;緊抓金字工程,電子政務建設取得全方位的成效;進行試點示範,推動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業務協同等特點。研究報告還概括出,未來電子政務的主要發展趨勢將體現在縮小電子政務數字鴻溝、統一規劃促進機構調整、提升電子政務信息安全、持續關注電子政務應用、技術推動轉向結構調整、電子政務從務虛向務實和績效評估備受世界關注等方面。根據電子政務五年發展回顧及其趨勢研究的結論,電子情報所今年大幅度調整了全國政務網站評估的指標體系,在原由電子情報所下屬計世資訊於2002年開始實施電子政務網站評測的基礎上,今年將政府網站評估工作的主要定位放在分析研究上,不再對評估對象進行簡單地排名,而是在基於各項客觀數據的基礎上,對各級電子政務網站的特色進行研究分析,總結提煉出相關特色優勢,並在此基礎上,設立和頒發2008年度「中國政府網站領先獎」、「信息公開領先獎」及「中國政府網站優秀獎」共三大類獎項,達到推廣和鼓勵先進經驗和分享優秀成果,進而促進政府網站發展的目的。本次推薦活動測評政府網站包括有部委57個、省級32個、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32個、地市296個、直轄市所轄區縣96個、副省級城市所轄區縣179個、抽樣縣級318個共七類1010個政府門戶網站。推薦評估採用的指標體系在原由計世資訊和北京大學共同研究制定的PIT-EEE體系基礎上,基於我國政府網站建設的新需求和新特點,進行了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G. 發達國家電子政務建設對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有哪些啟示
(一)建立以公眾為中心的服務型政府
服務既是電子政務的出發點又是歸宿,沒有服務就沒有電子政務。電子政務要求各級政府將自己轉變成為一個個服務型政府。中國的政府運作體制距離服務型政府 尚有差距,要有意識地跨越這道門檻。具體而言,政府網站首先要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公眾關注程度較高的信息,包括辦事指南、投訴辦法、各種表格下載、政府公 告、詳細的聯系方式、招標公告、網上申報、法律法規、統計資料等。除發布對公眾有價值的信息外,政府網站還需要提供必要的公眾咨詢,及時更新政務信息等在 線服務。也就是說,政府網站至少要具備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與用戶互動兩項功能。
(二)政府高層的強力支持和積極推動
政府機構在電子政務建設中要發揮主導作用。前述幾個發達國家的電子政務建設都是在政府的倡導和推動之下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較快的發展速度。電子政務是一項非常復雜的龐大系統工程,政府必須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以統一安排部署,保證各級政府的電子政務建設有序進行。
(三)普及網路和信息技術應用知識,創造和諧的應用環境
從加拿大的發展經驗中可以看出,公民整體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為電子政務在公眾中得到積極回應提供了可能性,這也是公民和政府能通過電子政務實現互動的條件。因此,我們必須做好相關培訓工作,為電子政務應用創造和諧環境。
(四)完善相關法規法律為電子政務發展保駕護航上文分析的幾個電子政務先進國家在發展電子政務的過程中都非常重視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提供電子政務發 展的法制環境保障。相比之下,中國在電子政務的法制環境建設方面還遠遠不夠,要使中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健康、良性發展,迫切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H. 請簡敘美國電子政務有何特點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有何借鑒作用
我國與西方國家在電子政務建設方面的異同點有以下方面:一、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的社會版基礎條件不權同。西方發達國家所具有的民主憲政社會基儲契約政治文化,以及在國家形態上完全擺脫了資產型國家而實現了稅收國家形態等社會基礎條件,能夠使得公
I. 國外電子政務建設有哪些可供我們借鑒的經驗
具體那個部門,現在做得比較好的有: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瑞典,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