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搜索詩詞
王昌齡的復《從軍行》(制不破樓蘭終不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
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
高適的《燕歌行》
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
這些都是邊塞詩的名篇,古代重名的詩很多,別搞混~~~
㈡ 《霍小玉傳》全文翻譯,急要!!!!
大歷年間,隴西有個叫李益的書生,二十歲,考中了進士。到第二年,參加拔萃科考試,等著由吏部來主持復試。六月盛夏,到達長安,住宿在新昌里。李益門第清高華貴,年輕時就有才氣,麗詞嘉句,時人都說無雙;前輩尊長,全都推崇佩服。他常自誇耀其風流才情,希望得到佳偶。四處尋求名妓,很久未能如願。長安有個媒婆叫鮑十一姐,是從前薛駙馬家的婢女,贖身嫁人,已有十多年了。秉性靈活乖巧,著於花言巧語。
富豪之家皇親國戚的住處,沒有一處不曾去打聽消息,出謀畫策,人們都推她做領頭。她常受李益誠心的委託和豐厚的禮品,心裡很感激他。幾個月後,李益正閑住在房舍的南亭。下午時前後,忽然聽到急促的敲門聲,僕人說是鮑十一娘到了。
李益撩起衣服跟著跑出來,迎上去問道:「鮑媽媽今天為什麼忽然來了?」鮑十一娘笑著說:「蘇姑子作了好夢沒有?有個仙人,被放逐在人間,不追求財物,只愛慕風流人物。像這樣的角色,和您十郎正好匹配啊。」李益聽說後驚喜踴躍,神氣飛揚,身體輕飄飄的,拉著鮑十一娘的手邊拜邊謝道:「一輩子做你的奴僕,死了也不怕」。
原文:
大歷中,隴西李生名益,年二十,以進士擢第。其明年,拔萃,俟試於天官。夏六月,至長安,舍於新昌里。生門族清華,少有才思,麗詞嘉句,時謂無雙;先達丈人,翕然推伏。每自矜風調,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諧。長安有媒鮑十一娘者,故薛駙馬家青衣也;折券從良,十餘年矣。性便辟,巧言語,豪家戚里,無不經過,追風挾策,推為渠帥。
常受生誠托厚賂,意頗德之。經數月,李方閑居舍之南亭。申未間,忽聞扣門甚急,雲是鮑十一娘至。攝衣從之,迎問曰:鮑卿今日何故忽然而來?鮑笑曰:蘇姑子作好夢未?有一仙人,謫在下界,不邀財貨,但慕風流。如此色目,共十郎相當矣。生聞之驚躍,神飛體輕,引鮑手且拜且謝曰:一生作奴,死亦不憚。
此文出自唐代·蔣防《霍小玉傳》
寫作背景:
《霍小玉傳》,唐代傳奇小說,略晚於《李娃傳》、《鶯鶯傳》,代表唐傳奇發展的又一高峰。小說敘述的是隴西書生李益和長安名妓霍小玉凄楚動人的愛情悲劇。此書約作於元和四年(809)前後,作者蔣防,字子徵,義興(今江蘇宜興)人,生卒年不詳。
霍小玉系霍王府庶出,淪為藝妓,與名門出身的新進士李益相愛。小玉擔心自己身份低微,不能與李益長相廝守,李益以縑素書永不相負之盟約,「引諭山河,指誠日月」。霍小玉遂和李益兩年日夜相從,之後李益授鄭縣主簿,離別之時,小玉向李益請求八年相愛之期,李益再申皎日之誓,並答應八月來娶。
《霍小玉傳》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圍繞著霍小玉的正面描寫展開,側面烘托得手法尤其成功。如寫小玉的侍婢浣紗變賣紫玉釵,遇到造此玉釵的工匠一節,看似閑文,其實大有深意。玉工見玉釵凄然下泣感嘆:「貴人男女,失機落節,一至於此。我殘年向盡,見此盛衰,不勝傷感。」從側面烘託了霍小玉的不幸。
小說的對話描寫也很有特色,如開始部分寫媒婆鮑氏對李益說:「「蘇姑子作好夢未?」有一仙人,謫在下界,不邀財貨,但慕風流。如此色目,共十郎相當矣。」既貼合媒婆的身份,又簡練地勾勒出了霍小玉的風流格調。
㈢ 當今我國和尚 道士問題!!!
佛心是什麼!
--------------------------------------------------------------------------------
你說的「佛心」准確地說應該叫做佛性--釋迦摩尼佛曾開示:眾生皆具佛性、眾生皆可成佛。佛性是所有眾生的本性,所以世間的眾生都可以看成是沒有開悟的佛。為什麼沒有開悟呢?就是因為眾生沉迷於「世塵」之中。我們的佛性可以看成是一面鏡子,但上面被蓋了厚厚一層灰塵,鏡子當然就什麼都照不見了。我們只要擦去這層灰塵,不再沉迷於「世塵」之中就能成佛了。所謂世塵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對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我們只要把這六塵除去,使自己六根清凈佛性就會顯現出來,佛性是不生、不滅的,就算所有的東西滅亡了,佛性也不會滅!因為它是本性。佛性是萬能的,它亘古長存,不生不滅,這不是長命嗎?還有什麼命能比這更長呢?而道家練出的陽神卻是「縱饒百萬劫,依舊落空亡。」它怎麼能和我們的佛性相提並論呢?陽神只不過是第七識所生的意生身,還是假的。佛性才是無量壽。阿彌陀三個字解釋起來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不是把壽命包括在內了嗎?還需要什麼性命雙修!肉身終究是要敗壞的,因為有成必有壞,有生必有死。這是辯證法。《金剛經》中所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也是辯證法。所以恩格斯說:「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有些人還不滿足,還要什麼性命雙修,去修這個身體,其實錯誤了。這就叫外道苦修身必壞。身體是房子,修房子有什麼用?我們應該修房子里的人——就是佛性。佛性源於我們自己的本性,根本不需要從別處找!諸位切莫看輕自己,因為一切眾生均具如來智慧德相,只要我們發心、修法,知道世間一切相都是假的,都不可得,不去追求,回心向善,自度度他,就是大菩薩。我們平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是呀,試看六合之內、宇宙之中的芸芸眾生,得人身者能有多少啊?!胎、卵、濕、化四生不知道有多少,就象大地的土那麼多,得人身者只如一指甲里的土,真是少得可憐;可那些昆蟲、螞蟻遍地都是,還有我們平常喂魚的魚蟲,用網一兜不知道有多少。所以說「人身難得」真是不錯!而既得人身又能聽到佛法的人有多少呢?那就更少了
類別:佛學與人生 | 評論(0) | 瀏覽(13) 供養的意義2009年01月02日 星期五 21:37供養的意義
一說到供養,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許多寺廟都有給佛、菩薩上供的習慣;還有天天吃飯之前,我們都要供佛,所謂「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養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表達對佛陀的尊重和恭敬。供佛並不表示佛一定要吃我們的東西,到時候你不供養,佛就得餓一頓肚子了,不是這么回事。供養是表達我們對佛陀的虔誠和恭敬,同時也表示我們對佛恩的報答!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師長恩是其中之一。佛陀是我們的本師,當然也屬於師長的范疇。因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們才懂得怎樣去認識真理,才知道怎樣修行,才知道怎樣擺脫煩惱和痛苦,佛陀於眾生有大恩德,我們粉身碎骨報答佛陀的恩情也報答不盡。我們除了禮敬、稱贊如來以外,還要供養。
「廣修供養」。從經文表面上看,雖然只說到供養諸佛,但是從經的內容來看,其實已包含了供養一切眾生。廣修供養不僅僅是供養佛,而且要供養世界上所有對我們有恩惠以及沒有恩惠的人。如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凡是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都要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報答他們。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種福田:一是恩田。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要知恩報恩,懷著一種感恩心,來報答他們的恩情。佛經裡面講:一個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因此,一個學佛的人如果在家裡連孝敬、供養、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話,那你就不是一個好佛子。二是敬田。凡屬於我們恭敬的對象,如師長、老師、善知識、諸佛、菩薩,這些都是我們的敬田,我們都要供養他們。三是悲田。悲田,指我們慈悲的對象,如那些貧窮的人、乞丐。他們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難,需要人們幫助,作為學佛的人,我們要本著一顆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們,幫助他們。
佛教把培福叫種田。種田,就像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獲。如果春天不播種,那麼到了秋天,就一無所獲。一個人的福報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頭上,於是怨天尤人,說老天爺沒長眼睛,不幸的事情總落到自己頭上。事實上,運氣好不好,並不是取決於老天爺,倒是與個人的福報有關,而福報來源於培植福田。廣種恩田、敬田、悲田,通過布施、供養才會有福報。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尊佛的身邊都有很多的菩薩海會圍繞。這就告訴我們,我們供養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供養的意義,一是表達對佛菩薩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長福報;三是滅除慳貪,滅除吝嗇、小氣。供佛,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克服小氣。如果沒有供養、布施心,捨不得把東西拿出來,將來會得貧窮的果報。
布施、供養是「存錢」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個人的財富不是靠拚命賺錢就能得到。而是靠福報,靠運氣。供養、布施不僅能培植福報,同時也能克服自己的貪心和執著。一個人如果貪著財物,捨不得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像銀行里沒有存一分錢。
人因為貪著的緣故,因此不能廣修布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往往是過時的,自己不喜歡穿的,才會比較大方地送給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剛買的時裝送給他人。再比如送人家電器,總是看家裡那些用不著、用舊了的拿去送人,不會把剛買回來的大彩電搬去送人。為什麼我們捨不得把最高檔、最貴重的東西送給人家?那麼,布施的本身也是在破除我們的自私、慳貪、執著和煩惱。
我們執著某種東西,這種東西往往就是我們產生煩惱的根源,執著是我們解脫生死最大的障礙!在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禪師,他的修行境界很高,對任何東西都不會貪著。惟一使他貪著的是一個缽,因為這個缽是皇帝賜給他的。這一天,他感覺到壽命就要到盡頭了。果然,閻王爺派了兩個小鬼來抓他。禪師的功夫高得很,他往那裡一坐,進入禪定的狀態。那兩個小鬼四處尋找,連個人影都不見,怎麼也找不到他。護法神告訴他們說:這個禪師的修行境界很高,你們想找他是很困難的。不過,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你們見到他:這個禪師有一個缽,這個缽是他特別喜歡的東西。你去把他的缽拿來敲一敲,他聽到敲缽聲肯定會出來的,不信你們試試看。
無常鬼變成一隻老鼠,在禪師的缽上跳來跳去,缽發出了響聲,禪師馬上從定中出來,他怕這個缽摔壞了!這時,兩個小鬼一下子撲了過去,用鐵鏈套住了他的脖子說:對不起,請你跟我們走一趟。禪師意識到缽給他帶來了禍患,於是,禪師把缽往地上一摔,進入禪定狀態,無常鬼又找不到他了。缽沒了,禪師的命卻保住了。
類別:佛學與人生 | 評論(0) | 瀏覽(14) 與青年朋友談學佛2009年01月02日 星期五 21:37一、學佛與學習、生活、工作等的矛盾
學佛之後,世界觀、價值觀念、生活情趣發生重大轉變,生活方式也隨之與眾不同,從而發生種種矛盾:決心吃長素,而家庭或學校、單位食堂的素菜往往不合營養標准,影響身體健康,出差旅行、作客赴宴,多有不便;學習、工作之餘,用來課誦、坐禪、研習經論的時間總感不夠;對不信仰佛教的家人、同學、同事的生活方式看不慣,別人對自己學佛也往往難以理解,容易產生隔閡、磨擦,因而常懷壓抑感、孤獨感。這些,大概是初入佛門的青年都曾經歷的矛盾、苦惱。為解決此類矛盾,有的青年採取了只顧學佛、不顧世俗生活的解決方法,不顧身體而堅持吃素,不顧學習、工作而堅持課誦、坐禪,有人還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修定,還有因嫌學習、工作妨礙學佛而休了學、辭了工作的,結果弄得出世未成,世間法先壞,生活沒有著落,心思便不易安寧,難以入定發慧。致使家長、社會人士對佛法反感,認為學佛把一個好端端的青年學壞了。殊不知過咎並不在佛法,而在於這些人不按佛法所指示的正道,根據自己的根器條件而依法修學。
按佛陀的教義教制,學佛與學習、生活、工作、人際關系之間,根本就不應有矛盾。素食確為中國漢傳佛教的優秀傳統,出家人尤應堅持。但居家學佛的青年,應首先以為修道本錢的身體為重,不宜不顧身體而強行吃素。佛陀所制在家眾戒律中,乃至出家眾戒律中,並未禁斷肉食,至今恪守佛制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僧尼皆食魚、肉。至於《楞伽》、《楞嚴》、《梵網》等經中戒肉食之說,系對法身大士和閉關專修三摩地者而制。漢地佛教界素食之制,乃梁武帝敕定,並非佛制。早晚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為在家人所說的各種經中,都不見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的言句,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營生治事,閑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貽誤家事、國事,影響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是為佛法所不許。在今天,一個工作人員貽誤工作而課誦、坐禪,便犯了盜戒,修定豈能成就。一個學生不顧學習去課誦、坐禪,功課學不好,便有負於家長、國家,也就是有負於佛法,是違背佛陀教誡之舉。遺憾的是有些出家的青年僧尼,不去修僧尼應修的朝暮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行道,卻修在家法,像在家人一樣吃飯睡覺,不務僧尼正業。當知戒定慧不修,做一天僧尼,便負一天業債,實在操不了出家正業,還不如歸俗為佳。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則學習、工作、人事往還,不但不妨礙學佛,而且是學佛所必需。學習知識技術,不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學通佛法、弘揚佛法所必需。不僅在家青年必須有知識技術,即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須廣博知識。工作,是為民眾服務,報眾生恩、國土恩的實際行動。不少人只為自己著想,只把工作看作一類掙錢吃飯的手段,則工作對他便成了一種外來的負擔,就算盡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者為民眾和社會著想,把工作看做奉獻的機會,當作菩薩道來修,則何往而不是道場,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間、出世間的功德。至於人事交往,正是作法布施的機會。只要自己學習、工作好,道德高尚,學識豐富,生活愉快,熱心助人,人們自然會尊重你,你講佛法,他們也樂於接受,是為以身弘法。若能將自己鍛煉成才,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有名望地位、錢財知識,則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學佛與學習、工作、生活看作兩回事,以學習、工作為學佛的障礙,以不信仰佛教的人為對立面,當然會觸處成礙,苦惱重重。即使出家,也難免事務牽纏的苦惱。縱然能保證早晚課誦、吃素、坐禪,一天只花那麼兩三小時學佛,其餘大部分時間還在有礙的世法俗務中浸泡,就算不無受用,而欲期見道證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欲圖速速進道,只有依大乘菩薩道,將生活、學習、工作、人事交往與學佛打成一片,即世間俗務而修出世間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貫於生活的全過程,念念修行不輟,勤集福智資糧。就今天居家學佛的條件而言,這是最契機的法門,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報。僅吃素、抽暇課誦、坐禪,是小修行,只能種些善根,難得即生了辦。有志的青年,應按佛陀教誡,以大修行為本,至於小修行,能修固然好,無條件修者暫時不修,也未必為非。
二、學佛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有的青年,發了菩提心,志願宏大,然面對現實條件,理想難以實現,於是便苦惱、灰心,精神不振。這種狀況,多由其理想脫離現實所致。有的青年立志盡快證果,乃至即身成佛,得大神通大自在,乃走南闖北,到處拜訪名師,看看這個太俗,那個一般,奔走數年,難得一個能服膺的師父,今天參參禪,明天念念佛,後天又修修氣功,結果一事無成,證果成佛遙遙無期,於是銳氣大減,煩悶不安。不知修道成佛,乃長久之事,雖然精進增上,可超越多劫,但菩薩發心,須得有奮斗三大阿僧祗劫的恆心與韌性。諸佛菩薩,莫不精勤多劫,方成道果。只要發心真正,盡力修學,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踏實修去,自然會修一時得一時受用,積一分功德,功德圓滿,自然水到渠成。現前若真能念念無所住著,念念盡心盡力弘法利生,當下即與佛菩薩的化身無異。實際上,就是成了佛,也不過是'得無所得』,更大更好地利益濟度眾生而已。一定要執個證果成佛,則這證果成佛之念,即成了妄念煩惱,系縛自心不得安然。
至於神通妙用,雖為一種弘法度人的方便,但非佛法及弘法度人的根本。佛法以般若為根,見性為本,弘法度人,以智慧、慈悲、精進的道德力量感化人為最有效。不光明心見性,伏斷煩惱,具感化人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即使修得神通,人家也只會把你當作個異人怪物看待,即如當今的一些特異功能者,只不過被試驗研究而已,甚而被利用作竊取情報和贏利的工具。具備了般若和感人的人格、道德,能兼具神通固然好,即使不具神通,也可以大弘佛法。歷代高僧,多數都不是靠神通弘法。如前輩太虛、印光、弘一等大師,未曾標榜神通,而亦功德巍巍,至今尚為人欽敬,澤惠甚深。太虛大師在這方面的示範尤具啟發意義:他年輕時閱經開悟,坐禪中天眼、宿命、他心等神通皆偶爾發現,顯然具證果發通的根器,他自信沿個人修定慧的路子走下去,小乘聖果、神通即身可證。但他觀察中國佛教現狀,不走那條路,而發大心修大行,立志改革佛教,辦僧伽教育,組佛教團體,編刊物,寫文章,宣揚人間佛教,嘔心瀝血,操勞奔走,神通雖然未能證到,但他所作弘法利生的功德,對佛教和社會的有益貢獻,我看要比一個證到六通三明的自了漢大得多,其進道成佛的速度,也必然要比只顧自己修行證果者快,這可謂大乘道修行的榜樣。
在今天,作太虛大師那樣的大修行,我看無論出家在家,都具條件,而且條件相當好。弘法事業在不斷發展,佛教人才奇缺,不愁無用武之地。講經說法、辦佛刊、寫文章、教育僧伽、管理寺廟,都是大修行,都急需人才。只要你有道心,通佛法,有才幹,就是坐在家裡不動,也會有人來請你去做事。即使沒有足夠時間坐禪習定,在做事中,照樣能夠修行,何況做弘法利生之事,本身便是修行。若急於修定發通、即身成佛,便不大現實了。修定發通證果,須具備多種資糧:精通教理、見地真正、遇明師、得外護、身體好、業障除等諸緣,缺一不可。有接近證果的根器,具足諸緣,閉關修定慧三五年、一二十年,證到見道、發五通,是有可能的。過去漢藏兩地,這樣修的人不少,但其中能證果發通者,為數亦不多。今天的青年僧俗,多數不具閉關修定、剋期取證的資糧,非分妄想,徒增煩惱。若真欲即生取證,我看還是先老老實實在生活中修大乘漸道,積集資糧,自己創造剋期取證的條件。只要發心真正,資糧具足,自不難得剋期取證的因緣。不具資糧,就是走到深山裡去修苦行,盲修瞎煉,弄不好便會著魔。
有的青年僧尼,初出家時道心甚好,出家後見寺院里修學和生活條件不理想,也有你是他非,僧尼在社會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有時還受人嘲謔欺侮,又不大甘心還俗,於是萎靡不振,懶散度日,給社會人士留下不好的印象。不知寺院的修學條件,比起一般在家人還是要好得多,即此出家因緣,亦非易得,應極珍惜,精勤修學。寺院中也有社會上的各種是非,是正常現象,自古即然。修行的關鍵,全在自心,自己不去惹是生非,是非不會來找你,自己常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非,則雖處是非叢中,亦可不受是非的干擾。至於受社會人士尊重與否,全看自己有無學識、智慧、道德、修行,自己修行好了,德能服人,智慧度人,你就是不走出寺院,社會人士也會到寺院里來親近恭敬你。沒有實德實學,就算政府封你個活佛,也沒多少人會買這個賬。社會人士對佛教不理解,對僧尼不尊重,責任在僧尼居士不善弘法,應以此為助緣、動力,發大心修行弘法,令世人能普沾法益,敬信三寶。
三、學佛與自心煩惱的矛盾
三乘聖道,皆以煩惱為生死之根,以斷煩惱為出離生死的要道。然青年時期,血氣方剛,生命能量強大,各種人慾最為熾盛,面對個人與社會、理想與現實等矛盾,困惑、煩惱、痛苦最多。學佛之後,識得煩惱過患,欲期盡快斷離,但斷煩惱豈是容易之事。經上比喻說,斷最易斷的見惑,亦如斷四十里洪流,猶如破石,思惑更是根深難斷,如斷藕絲。初學用功對治煩惱,才覺煩惱稍歇,遇緣又復露頭,真有'斬不斷,理還亂』之勢。數數修而煩惱仍舊不斷,於是便在煩惱上又添了一重煩惱欲斷實難斷的煩惱,被煩惱所惱。
如果說,小乘法視煩惱如寇讎、亟求斷盡的話,大乘法中,煩惱則不是最為可怕的東西。大乘道最怕的,是菩提心不真,慈悲心不廣,只要菩提心、大悲心堅固,煩惱,尤其是青年時期貪愛、自我實現一類的煩惱,可轉化為修道的力量,轉化為弘法利生的熱忱和意欲。大乘道並不亟求完全斷盡愛欲等貪煩惱,而故意'留惑潤生』,作為度眾生的方便。初修者不怕煩惱多,而怕不識煩惱,能認識到煩惱多,是修行有進的表現。藏密說在修禪定初期,因煩惱脈解開,阿賴耶識中所藏的煩惱種子泛起,能使煩惱熾盛,而且無緣自生,這叫'自生妄念煩惱定』。只要能自我覺察,便不難對付,無須視之如怨敵,應於煩惱生時,及時用智慧反觀內照,看這一念煩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在哪裡住,究竟是個什麼?這能看的一念又是什麼?如此向內心深處細細看去,煩惱妄念便會自然消融於自性空中,得到輕安和煩惱本空的定解,這即是轉煩惱為菩提。煩惱太大時,還可故意釋放一時,任其涌現,不加遮攔,只是冷眼旁觀,看它自生自滅。若視煩惱為實,為其所惱,或強作壓抑,則煩惱會愈積愈多,即使能壓抑得住,對身心和修行也非常有害。遇強大境緣或中陰現前時,壓積的煩惱來個總爆發,便會牽引人向三惡道里去。
四、斷煩惱與戀愛、婚姻的矛盾
人是欲界眾生,由先世煩惱惑業,感得粗重的血肉之軀。除了乘願再來的三果以上聖人,一般生理正常的男女,到了青春期,隨性成熟,莫不有生理上性的欲求、心理上愛異性和被異性所愛的渴望。如《少年維特之煩惱》所說:'少年男子哪個不鍾情,妙齡女郎哪個不懷春』,西哲有男女各是半個人,都在尋求自己的那一半之喻。然而,性愛、愛情,及由此而來的婚姻,被佛法說為欲界生死之根,最為重要的煩惱,這當然是天經地義之談,佛教青年對此大概無人不知。但出離生死的願望,又不能不與自身愛的渴求,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習俗形成尖銳矛盾。據悉很多佛教青年,都為這一矛盾所困惑。有的雖然出了家,但還是被異性的誘惑、性的苦悶所擾惱,不少人終於因此還了俗。有的在出家、結婚、獨身的抉擇上舉棋難定,不知不覺便成了大齡男女,往往錯過了戀愛結婚的良機。有的因難覓志同道合的知音而苦惱。總之,情關難過,欲界難出。就是證到初、二果,也難免因一念男女情愛而再生於人間,何況道前凡夫。以風流多情著稱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在情歌中嘆息:'世間難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實際上,即淫慾為道,以解決性愛與出離生死的矛盾,已由無上瑜伽母部法的雙運道或欲樂定提供了巧妙的'雙全法』,只是根器、機緣難具,有條件修習者不多。
縱觀全部佛法,雖力說性愛為欲界生死之根,但也並非一概教人不婚不嫁。愛情、婚姻一事,多分由前生的習氣和業因所決定,多為既定的業報。愛情婚姻雖能障道,但也非必然障道,修道亦非必以不戀愛結婚為最佳。釋迦牟尼佛以一生補處菩薩示現成佛,是在結婚之後出的家,此事當有其深刻寓義。經教中多處談及戀愛婚姻問題,除了力說愛欲、家庭的過患,倡導具緣者出家修道外,還對宜居家學佛者說夫妻和諧之道,如《阿含》中《善生經》說夫妻雙方應互相'愛敬』的五事,《玉耶女經》載佛陀教誡少婦玉耶女如何盡婦道。對於'異體同心』、歷劫不渝的愛情,經中持同情贊賞的態度。
佛陀還以結婚戀愛為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如《須摩提女經》載,佛弟子王舍城美女須摩提,遇信奉外道的滿財長者子求婚,往問佛陀,佛謂須摩提女若嫁與滿財家,當'大度人民不可稱計』。須摩提女依佛教敕出嫁,後來果然感化大家及滿財城多人皈信三寶,受佛稱贊。大乘經中還多處說摯愛行菩薩道者及菩薩隨順眾生愛欲以結緣度化的功德。如《華嚴經》卷七五說妙德女因摯愛修菩薩行者威德主太子(釋尊前身),求為其妻,而生大功德,'雖以愛染心,供養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墮三惡趣。』《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載,眾尊王菩薩'以地大心執女人手共一床坐』,勸一位愛他的姑娘發菩提心,受到佛的贊嘆,謂'成就如是悲心,雖受五欲,不犯眾罪。』樹提梵志對一女子起悲心,答應她的求愛,為作丈夫十二年後出家,因此'得以超越十百千劫生死眾苦』。《惟日雜難經》既說'有婦不得道』,又說菩薩娶婦有四因緣:一者'宿命同福』,謂前世已結就夫婦之緣;二者'畢罪』,謂以結婚形式償還宿債;三者'應當共生男女』,謂有共同生兒育女的業緣;四者'黠人娶婦疾得道』,意謂有智者結婚,反而能成助道之緣,如釋尊之娶婦,及符合修秘密雙運道因緣的婚配,就有助於道。
據此,學佛的青年對待愛情、婚姻問題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一、若宿根深厚,人慾淡薄,無情愛因緣,道心堅固,具備出家的各種條件,當然以出家修道為好。但高校剛畢業的青年,不宜馬上出家,應為國家工作幾年,以報培育之恩,並學通世間法,然後再出家也不遲。二、如果愛欲重,有情愛結婚之緣,愛上了某人,對方也愛你,雙方情投意合,這種情況宜於戀愛結婚,居家學佛。若對方不信仰佛教,應以方便漸漸引導,使其接受佛法,雙雙修學,建設佛化家庭,雖然夫妻恩愛和諧,也應觀情愛過患,愛別離之苦,發出離心,居塵不染。
在戀愛、家庭生活中,只要善於運用佛法,可以使愛情、家庭生活過得美滿合理。以緣起法則冷靜觀察自他,知己知彼,善體他心,可避免單戀、失戀的痛苦;勤觀無我,超越低級的肉慾和自私的佔有欲,懷慈悲、平等心,常為對方著想,尊重、關心對方,可使戀愛易於成功,夫妻關系易於和諧。
至於出家佛子,對待異性的誘惑、性的苦悶,只有靠勤修戒定慧三學。嚴持禁戒,攝護根門,謹慎與異性的接觸,不受欲塵的誘惑,則內心自少擾動;堅持素食、過午不食,淫慾自然減少:堅持初夜、後夜坐禪修定,或課誦經行,則精氣自然轉化為智慧,不思淫慾。只要在禪修中得到身心輕安,享受到高級的禪悅與法樂,則粗劣情慾,自易伏斷。若不勤修戒定慧,日常不謹慎防護根門,多與異性接觸,令欲塵資訊不斷侵入,則內心當然會躁動不安,即使強作抑制,不犯淫戒,也會導致性心理變態、心情郁悶,淫愛種子壓抑積藏於阿賴耶識中,就算能修到坐脫立亡,也難免重入胞胎,再做俗人。若實在妄心難伏,定慧難修,被情愛糾纏,還不如隨緣歸俗,居家學佛,萬不可破犯淫戒,導致三惡道沉淪的苦果。總之,只要真實發菩提心,以正見為導,在生活中修大乘漸道,便不難解決種種矛盾,擺脫重重困惑苦惱,獲得現法樂住,增長福智資糧,使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令青春煥發出正法的光輝。衷心期望佛教青年不負青春,不負佛法,精勤修學,迅速成才,多出一批太虛、虛雲、印光、弘一、楊仁山那樣,出一些蓮花生、米拉日巴、岡波巴那樣的大成就者,推動中國佛教煥發青春,促使中華大地再現盛唐之繁榮 (佛日居士著)「黃檗佛網」搜集
㈣ 歷史上的「關隴貴族」是怎麼一回事
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起源----西魏八大柱國!!!
中國在魏晉時期有過許多政治貴族,幾乎壟斷了當時的政治權力,到了南北朝時期,曾經風光無限的東晉門閥世族們,隨著東晉的滅亡,劉宋的興起而逐漸衰敗,王謝庾桓這些響當當的貴姓也已經不復當年,眼看中國貴族的黃金時代就要結束,這時,一個新興的貴族集團橫空出世,一飛沖天,延續了中國貴族時代的壽命,並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這就是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他起源於代北武川,初建於關中,共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跡,並將中國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其發端便是成盛極一時的西魏八大柱國。
八柱國家,分別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於謹,獨孤信(楊堅岳父),侯莫陳崇。他們創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輝煌的歷史。史曰:今(唐)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家。當時榮盛,莫與為比。
其中,宇文泰首創府兵制,雖說是柱國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則是因地位尊崇而掛名,實際上是為六柱國,正合周禮治六軍之意。 六柱國,各督二個大將軍,所以有十二大將軍了。每個大將軍督兩個開府,每個開府各領一軍,共24軍,這就是府兵的系統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創,初唐時完善,高宗武後時衰落,玄宗時被徹底破壞。而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北朝隋唐曾盛極一時,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全出於同一之系統及階級。而太宗時期,權力漸衰,與新興的山東豪傑頗有爭斗。而長孫無忌出任顧命大臣,是關隴集團最後的閃光,武後欲消滅唐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破壞此傳統集團之工作,如崇尚進士文辭之科破格用人及漸毀府兵之制等皆是。至玄宗尤稱李唐盛世,然其祖母開始破壞關隴集團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根據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此集團有兩大特徵:
1.「融治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對於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發端——西魏八柱國家有所了解。
柱國,原意是北魏的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始封於爾朱榮,爾朱榮敗亡後被廢置,到宇文泰再興東魏時又重新設立。在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家」,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統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在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產生了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門閥貴族,而這幾個時代的皇室後族大多都出自這些家族------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北周歷代皇後多在這些家族中產生,隋文帝的皇後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里的獨孤信。而這些家族後來的盛況,都源於在南北朝最後的亂世中這些名將的豐功偉績。
八柱國之宇文泰家族: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所創建的功業深深的影響到了他以後的中國數百年的歷史走向,他生於亂世,養成了冷靜沉穩,豁達大度的性格,「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幾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國家,他不尚虛飾,崇尚簡朴,這與南北朝眾多荒淫放盪的統治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這種執政風格也被後來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繼承。在數十年的軍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內政,建樹頗多,首創的府兵制,後世向稱良法,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的影響,可以從隋唐的軍事體制中找到,復古為今的六官制,也成為後世六部制的藍本,是從秦漢以來的三公九卿制演變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轉折點,中國的行政體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他率先廢除了流行千年的宮刑,結束了這一不人道刑罰的歷史,在與東魏,南梁的三國鼎立過程中,縱橫捭闔,攻城拓地,先後襲取了蜀地和江陵,大大擴展了西魏版圖,使西魏在軍事政治斗爭中逐漸轉弱為強,為北周統一北齊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功業若此,盛矣哉!
做為能與高歡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傑,可以說西魏北周的輝煌都出自他的手中,雖說他與另外七人並稱八柱國,但實際上他是府兵乃至整個西魏的真正領導者。宇文氏在這一時期內也是人才輩出,除了後來獨掌大權的宇文護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將軍中也有宇文泰一族兩人:宇文導與宇文貴。雖然最後宇文氏的北周為隋所滅,而後又代隋以唐,但宇文氏一族早就與楊氏李氏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或是當年的並肩共患難,或是後來的聯姻,以至宇文氏後來雖經隋文帝大量捕殺,但仍有旁支以高門大族的形式繁盛不已,其中有許多人也繼續擔任顯貴,如隋朝的宇文慶,宇文述,宇文化及,宇文愷,唐朝的宇文士及等。宇文泰及其子孫較為寬仁,在篡西魏之後並不是像歷代那樣殺盡先朝的皇族,反而與之以高官後祿,這種寬仁的風格也為隋特別是為唐所沿習,而宇文氏因此在後來被保存下來,可以說也是福報吧。
八柱國之趙貴家族:
趙貴字元貴,天水南安人,在戰亂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榮軍,葛榮戰敗後投入爾朱榮麾下,後又跟隨賀拔岳平定關中,以軍功做到了鎮北將軍。侯莫陳悅殺死賀拔岳之後,趙貴詐降於侯莫陳崇,騙取其信任後為賀拔岳收屍,隨後出奔平涼,擁立宇文泰為主帥。平定關中後趙貴又參加了宇文泰與高歡在河橋、玉璧、邙山的激戰,而後在廣武大敗柔然,斬首數千。「尋拜柱國大將軍,」「孝閔帝踐阼,遷太傅、大冢宰,進封楚國公,邑萬戶。」宇文泰死後,宇文護輔政,而趙貴自認為當年於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卻要居於宇文護之下,甚為不平,於是與獨孤信密謀殺掉宇文護,但在即將動手之前被獨孤信制止,隨後為開府宇文盛告發,趙貴因此被宇文護誅殺。趙貴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八柱國之元欣家族:
元欣字慶樂,其父為魏獻文帝之子廣陵王元羽,其弟為西魏節閔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國皇室近支。元欣為人粗魯率直,素以飛鷹走狗為樂,並不見得有什麼大才,但當魏孝武帝為高氏所迫出逃關中投靠宇文泰時,元欣率先響應,這一步好棋給他帶來了後半生的煊赫榮華,一下子成為西魏皇室諸王之首。「為大宗伯,進大冢宰、中軍大都督。大統中,為柱國大將軍、太傅。」。「後拜司徒。恭帝初,遷大丞相。」這一系列高位使他表面上幾乎可與宇文泰平起平座,而這種封賞,大概是宇文泰認為他粗魯率直沒有野心才給予的。事實上,他在長安大置產業,特別愛好園藝,以至當時長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園中,他對宇文泰也表現得畢恭畢敬,而推薦的人也都是無能之輩。這樣一個皇室首席親王,對宇文泰當然是沒有任何威脅的,他能成為八柱國之一並且後半生享樂而終,可以說是憨人有憨福了。十二大將軍里也有元氏三人:廣平王元贊、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總體來看,從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諸王甘於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沒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與宇文氏頻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沒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而後,大將軍元胄在隋篡周的過程中為楊堅立下大功;到了唐朝,元氏與崔、裴、盧三家並稱四大宰相門第,更見其盛。
八柱國之李弼家族:
李弼字景和,遼東襄平人,為人沉穩,有遠見豪氣,而且膂力過人。最初投於爾朱天光麾下,後來跟隨賀拔岳,在討伐赤水蜀、萬俟丑奴、萬俟道洛、王慶雲的戰斗中樹立了驍勇之名。後來屬侯莫陳悅,當宇文泰與侯莫陳悅爭奪關中霸權之時,李弼的率眾投奔宇文泰決定了宇文的勝利。而後李弼作為宇文泰的大將經歷了平定關中、抗擊高氏的諸次戰役,特別是在宇文泰與高歡的沙苑大戰中,當宇文泰的左軍遭敵強攻之時,李弼果斷的領輕騎向敵突擊,將敵軍橫截為三段,由此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大統]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討平之。遷太保,加柱國大將軍。」李弼以將略見長,其大將風度在八柱國中鮮有能及。因為上述功勞,他在八柱國中的地位也首屈一指,到了北周之時與於謹並為元老,死後被追封魏國公。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名將,雖不過五尺,但驍勇過人,一度讓宇文泰大為嘆服,後成為大將軍。李弼後代在周為魏國公,在隋世襲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孫就是在隋末亂時間縱橫一時的梟雄自稱蒲山公的李密。
八柱國之於謹家族:
於謹字思敬,河南洛陽人,早年以才名著稱一時。與其它人不大相同的是於謹出身於北魏正規軍,在鎮壓邊鎮大暴動出謀畫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為積射將軍,後一度位至北魏徵北大將軍,但他在爾朱天光與高歡之爭中站在爾朱一邊,不久爾朱大敗,於謹逃入關中,向宇文泰獻稱霸關中之策。隨後,於謹跟隨宇文泰參加了諸次戰役,並帶領大將軍楊忠攻下了梁都江陵。「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戶。十五年,進位柱國大將軍。」宇文泰死後,宇文護受命輔政,而於謹在大多數人遲疑之際,說服大家服從宇文護的權威,化解了分裂傾向。後來北周尊三老,於謹即為三老之一,可見其威望之高。總的來看,於謹在八柱國中以謀略為優,凡宇文泰以後大方向戰略的制定都有於謹的參與,而於謹也是以其謀略保自身功名在數次換主時不失。於謹諸子在周隋間皆位重一時,而又以於翼為最,其地位在北周與於謹類似,周武帝繼位前於翼甚至受先帝託孤,周武帝滅齊時於翼領一軍獨當一面,滅齊後又主持了長城的修補。最後在楊堅代周之時,於翼與李穆一樣起到了影響全局的作用,因而於氏在於謹死後歷周隋兩朝更顯其盛。
八柱國之侯莫陳崇家族:
侯莫陳崇字尚樂,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鮮卑別部。自十五歲起侯莫陳崇便隨賀拔岳征討葛榮、邢杲、元顥,在征討萬俟丑奴時,侯莫陳崇單騎沖入敵陣,於馬上生擒萬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將軍。賀拔岳死後侯莫陳崇歸入宇文泰麾下,隨後「三年,從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增邑二千戶。四年,從戰河橋,崇功居多。七年,稽胡反,崇率僸討平之。」「十五年,進位柱國大將軍,轉少傅。孝閔帝踐阼,進封梁國公,邑萬戶,加太保。歷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護掌權時因說出晉公宇文護必死之言被勒令自盡。侯莫陳崇三子皆為周將,而其兄侯莫陳順更是十二大將軍之一。侯莫陳崇一族以武猛而享威名,故能成一時之盛,而陳崇最終以言語魯莽喪身,乃是脫不了輕率之道,一世英名也轉眼雲散,足以讓人嘆息。
八柱國之獨孤信家族:
獨孤信,出自雲中的鮮卑別部,本名獨孤如願,少年時風度過人,任勇好俠,後投入葛榮帳下。獨孤信在軍中對著裝修飾都非常重視,打扮不同於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稱作「獨孤郎」。葛榮敗亡後獨孤信跟隨爾朱榮征戰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將軍,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關之時,獨孤信辭別家人單騎追上魏帝相隨,成為一時間美談。而獨孤信與宇文泰又是同鄉,自小就十分友善,故入關之後甚見重用。後來獨孤信與楊忠攻下了東魏的荊州,隨後東魏高敖曹以大軍來攻,獨孤信不敵,奔入南朝梁,三年後才回歸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稱贊。「十四年,進位柱國大將軍。」後來趙貴謀反事泄,獨孤信受到連帶,為宇文護所逼,自盡。獨孤信一生都以德信著稱,盡管戰事非其所長,但憑其德信樹立的威望,既使是偶有戰敗,也不損其名,他的功勞也多在安撫各方,深得民心,在隴右、荊襄地區都享有很高的聲望,宇文泰因此命他將名字由「如願」改為「信」。獨孤信死後也因此常為時人所懷念,加之北周的兩個皇後和隋文帝的皇後及李淵之母都是獨孤信的女兒,因此他的名譽隨後就得到了恢復。
八柱國之李虎家族:李虎為隴西成紀人,其祖先為晉末的涼武昭王,後為北魏所滅。李虎本人為宇文泰手下大將,後被封為柱國大將軍,太尉,尚書左僕射,隴右行台,少師,大都督,隴西郡公。李虎於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隨後早逝,由時年七歲的李淵襲爵。李淵之母與後來的隋文帝楊堅之妻為姐妹,都是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兒,因此李淵深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獨孤皇後所喜愛,而且又與隋煬帝為表兄弟,故李淵一族在隋朝的顯赫更盛於周,這也為後來李氏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礎。十二大將軍中的陽平公李遠同樣也出身於隴西成紀李氏,不過這一支與李虎的一支關系較遠。李遠與其兄李賢並為周初大將軍,李遠在後來也被封為柱國大將軍,不過較之早已成名的「八柱國家」晚了許多。另外還有一位名將李穆據言也出自隴西李家,其人最初為宇文泰手下小將,聲望遠不及前述諸人,但長壽確過之,憑著多年積功,在周末時已位居大將軍鎮守一方,楊堅攻滅尉遲迥篡周時李穆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到了隋更加顯赫,隋末煬帝聽信方士的「當有李氏應為天子」這一讖語而盡誅李穆子孫。
八柱國中趙貴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戰立名,李弼將略能軍,於謹以謀輔事,侯莫陳崇以勇縱橫,獨孤信以德撫民,正是由於這些人各顯其才於宇文泰之下,才鑄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輝煌。這些人能團結於宇文泰周圍,也更顯出宇文泰乃是英雄中的英雄。
另外,十二大將軍具體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楊堅之父)、豆盧寧、賀蘭祥、王雄,皆世之名將,此外另有王思政,王羆等名將,其詳細事跡不再一一列述,關隴集團中,其它後起將才如宇文憲(宇文泰第五子)、尉遲迥(宇文泰外甥)、韋孝寬、長孫晟(唐長孫皇後之父)、賀若弼、韓擒虎、李世民、李靖、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將,這么多豐富的人才,乃是北周統一北方,以至隋唐統一全國的基礎
㈤ 南北朝的風雲人物知多少
范泰(355-428) 南朝宋大臣、學者。字伯倫,順陽人,范曄之父。撰有《古今善言》二十九篇,文集二十卷,皆佚。
劉裕(363-422) 南朝宋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字德輿,小字寄奴,祖籍彭城,徙居京口。幼年家境貧寒,販履為業。謚武帝。
宋武帝 即劉裕。
寇謙之(365-338) 北魏道教徒,字輔真,上谷昌平人。鼓吹儒道合流,被稱為「新天師道」。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科學家。東海郯人,精通天算之術,曾推算出圓周率為3.1428;堅持觀察天象四十年,製成《元嘉歷》,廢除平朔,改用定朔。
拓跋跬(371-409) 北魏建立者。字涉圭,鮮卑族拓跋部人。皇始三年定都平城,即帝位。晚年精神失常,為子紹所殺。初謚宣武帝,改謚道武帝。
魏道武帝 即拓跋跬。
裴松之(372或360-451) 南朝宋史學家。字世期,河東聞喜人。元嘉間奉詔注《三國志》,注文內容超出原書數倍,開注史新例。
王鎮惡(373-418) 南朝宋將領。北海劇人,前秦王猛之孫。
崔宏(?-418) 北魏大臣,字玄伯,清河東武城人。關東著名士族。明元帝時,拜天部大人,進爵白馬公。
孔靈符 南朝宋官吏。會稽山陰人。歷任南郡太守、郢州刺史、丹楊尹等職。
傅亮(374-426) 南朝宋大臣。字季友,北地靈州人。助劉裕受禪奪權,少帝時升中書監、尚書令、護軍將軍;文帝時任左光祿大夫,身居宰輔。元嘉三年為文帝所殺。原有集三十一卷,已佚,明人輯有《傅光祿集》。
到彥之(?-433) 南朝宋將領。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文帝時曾任護軍將軍。
顏延之(384-456) 南朝宋文學家。字延年,琅琊臨沂人。文詞顯於當世,與謝靈運齊名。原集已散佚,今存《顏光祿集》系明人輯本。
謝靈運(385-433) 南朝宋詩人。陳郡陽夏人。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原集已佚,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檀道濟(?-436) 南朝宋將領。高平金鄉人。官至征南大將軍、司空。遭忌被殺。
沈慶之(386-465) 南朝宋將領,字弘先,吳興武康人。官至鎮北大將軍、侍中、太尉。曾公開指斥士族崇尚空談。後為前廢帝劉子業所殺。
王玄謨(388-468) 南朝宋將領,字彥德,太原祁人。官至車騎將軍,南豫州刺史,加都督。卒於官。
謝晦(390-426) 南朝宋大臣。字宣明,陳郡陽夏人。少帝時領中書令,與徐羨之、徐亮共輔朝政。文帝時封建平郡公。後因謀反被殺。著有表檄三篇及《悲人道》、《續世基詩》等。
游雅(?-461) 北魏官吏。字伯度,小名黃頭,廣平任人。不勤著述,為人自負,好議人長短,曾陷害儒者陳奇,致奇遭族誅。
刁雍(390-484) 北魏官吏。字淑和,渤海饒安人。尚文好武,著有詩、賦、論、頌、雜文百餘篇。篤信佛教,著《教誡》二十餘篇。
高允(390-487) 北魏大臣、學者。字伯恭,渤海蓨人。好學,常擔笈負書,千里就學。博通經史天文術數。前後歷五帝,身居要職五十餘年。有《左氏解》、《公羊釋》及《算術》三卷。皆佚,明人輯有《高令公集》。
張偉 北朝官吏。字仲業,太原中都人。通經籍。曾奉命出使酒泉,官至平東將軍,封建安公。
范曄(398-445) 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小字塼,順陽人。博涉經史,善文章,通音律。撰《後漢書》紀傳九十篇,附以「論」、「贊」。梁劉昭補入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並為作注,北宋時合刊行世。
劉義慶(403-444) 南朝宋大臣、文學家。京口人。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襲封臨川王。著有《世說新語》八卷。梁劉孝標曾為註解,今本系北宋晏殊整理。
崔浩(?-450) 北魏大臣。字伯淵,清河東武城人。關東著名士族崔宏之子。曾注釋五經,制定《五寅元歷》。以三朝元老受封為東郡公。
鮑照(405-466) 南朝宋詩人。字明遠,東海人。曾為臨海王子頊前軍參軍,在涼州為亂軍所殺。所作樂府詩寫邊塞戰爭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樂府對後世影響尤大。代表作為《行路難》十八首。有《鮑參軍集》。
柳元景(406-465) 南朝宋大臣、將領。字孝仁,河東解人。官至尚書令。
劉義隆(407-453) 南朝宋皇帝。424-453年在位,史家稱為「元嘉之治」。小字車兒,生於京口,劉裕第三子。後為子劭所殺。謚文帝。
宋文帝 即劉義隆。
拓跋燾(408-452) 北魏皇帝。423-452年在位。小字佛狸,鮮卑族人。拓跋跬之孫。後來宦官宗愛所殺,謚太武帝。
魏太武帝 即拓跋燾。
戴法興(414-465) 南朝宋權臣。會稽山陰人。前廢帝時弄權賣勢,民間有「法興為真天子」之說。後被賜死。
臧緒榮(415-488) 南朝齊史學家。東莞莒人。自號被褐先生。屢征不仕,潛心著述,成《晉書》一百卷,為唐初官修《晉書》之主要依據。
蓋吳(418-446) 北魏關中人民起義首領。北地盧水胡人。太平真君六年起兵反魏,自稱天台王,後改稱秦地王。在作戰中中矢負傷,為部下所殺。
袁粲(420-477) 南朝宋大臣。字景倩,陳郡陽夏人。順帝時任中書監、司徒。後謀誅蕭道成被殺。曾仿嵇康《高士傳》,作《妙德先生傳》以自喻。
蕭道成(427-482) 南朝齊建立者,479-482年在位。字紹伯,南蘭陵人。廢宋順帝准,自立為帝,改國號齊。謚高帝。
唐寓之(?-486) 南朝齊人民起義領袖。富陽人。永明三年聚眾起義,稱帝,國號吳,改元興平。後遭禁軍鎮壓,被殺。
祖沖之(429-500) 南朝宋齊間科學家。字文遠,范陽遒人。博學多才,尤擅歷數,首次把圓周率精確推算到小數點後六位,比歐洲早一千餘年。撰《綴術》六卷,唐朝國學定為數學課本。制定《大明歷》,並製造指南車、千里船等多種機械。精通音樂,涉獵儒道典籍,著《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均早佚。
禇淵(435-482) 南朝宋齊間大臣。字彥回,河南陽翟人。宋文帝婿。宋時任吏總尚書、尚書右僕射、中書令、護軍將軍等職,與袁粲共輔蒼梧王。後助蕭道成代宋建齊,封南康郡公,任尚書令。時人譏之無節操:「可鄰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作彥回生。」
沈約(441-513) 南朝梁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後以觸怒受譴,憂郁而卒。首創「四聲」之說,與謝朓等人開創「永明體」,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撰有《宋書》一百卷。另有《晉書》、《齊紀》、《四聲譜》等,均散佚。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馮太後(442-490) 北魏文成帝皇後。長樂信都人。前後臨政二十五年之久,孝文帝前期改革多由她主持,鞏固了北魏王朝統治。謚文明太皇太後。
韋睿(442-520) 南朝梁將領。字懷文,京兆杜陵人。官至左衛將軍、雍州刺史等職。晚年居家,以經始教授子弟。普通元年遷侍中、車騎將軍,未拜病卒。
李安世(443-493) 北魏大臣。趙郡人。曾於相州刺史任上,設計彈壓廣平豪強李波及子侄三十餘人。後以病免官。
孔稚珪(447-501) 南朝齊官吏、詩人。《南史》作孔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人。官至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博學好詩文,嗜酒,輒飲七八斗。不樂世事,門庭之內,草萊不剪。其文工麗詼諧,詩以《白馬篇》較著名。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輯有《孔詹事集》。
李沖(450-498) 北魏大臣。字思順,隴西狄道人,歷任內秘書令、中書令、尚書僕射等,頗受馮太後、孝文帝倚重。曾主持營建洛陽新都。
范縝(約450-約510) 南朝齊梁間思想家。字子真,南鄉舞陰人。曾任宜都太守、晉安太守、尚書左丞等職。發展漢魏以來樸素唯物論觀點,於天監六年發表著名的《神滅論》,否定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迷信說教。後坐徙廣州,起為中書郎、國子博士,卒於官。
范雲(451-503) 南朝梁詩人。字彥龍,南鄉舞陰人。范縝從弟。八歲能詩,兼善屬文,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尚書右僕射,封霄城縣侯。卒於任,詔贈侍中、衛將軍。原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詩四十餘首,以《巫山高》、《別詩》較為有名。
江斅(xiào 452-495) 南朝宋齊間士族貴戚。字叔文,濟陽考城人。宋文帝外孫,孝武帝女婿。歷宋、齊兩朝。
陶弘景(452或456-536) 南朝齊梁間道教徒、醫葯學家。字通明,丹楊秣陵人。蕭梁時進獻圖讖,為梁武帝所重,時有「山中宰相」之稱。撰有《真誥》二十卷,被目為道教經典。兼通陰陽五行、天文地理、風角星算、文學書法。撰《本草經集注》,錄葯物七百多種。另有《肘後百一方》等,多散佚。
曹景宗(457-508) 南朝梁將領。字子震,新野人。天監五年班師回朝,武帝設宴,即席分韻賦試。因武夫不得韻,固求之。武帝予「競」、「病」二韻,立就一首:「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後遷侍中、中衛將軍、江州刺史,赴任途中卒。
蕭子良(460-494) 南朝齊宗室大臣。字雲英,南蘭陵人。齊武帝第二子,封竟陵王。曾於建康廣集才學之士,抄五經百家,編成《四部要略》。後為太孫蕭昭業所忌,憂懼病死。有《南齊竟陵王集》。
任昉(460-508) 南朝梁大臣、學者。字彥升,樂安博昌人。歷仕宋、齊、梁三朝。以善作表、奏、書、記著稱,當世王公表奏、朝廷文誥多出其手。與沈約並稱「沈詩任筆」。藏書萬余卷,與沈約、王僧儒為三大藏書家。著有文集三十四卷並《地記》、《雜傳》近四百卷,均佚。明人輯有《任彥升集》。
謝朓(464-499) 南朝齊詩人。字玄暉,陳郡陽夏人。世稱「小謝」,以別於謝靈運。竟陵八友之一。為徐曾任宣城太守、南海太守、尚書禮部郎,後為徐孝嗣構陷,下獄死。所著詩文甚多,其詩平仄協調,音韻鏗鏘,詞采華麗,對仗工整。原有集二十卷,已佚。明人輯有《謝宣城集》。
王肅(464-501) 北魏大臣。字恭懿,琅邪臨沂人。王導後裔。卒於揚州刺史任。
丘遲(464-508) 南朝梁官吏、文學家。字希范,吳興烏程人。八歲能文。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輯有《丘司空集》,《與陳伯之書》為其代表作。
蕭衍(464-549) 南朝梁建立者。502-549年在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人。蕭道成族弟,竟陵八友之一。中興元年自立為帝,建立梁朝。提倡尊儒崇佛,多次捨身同泰寺。侯景作亂,智窮力竭,困餓而死。生前曾招納文士,辨論佛、儒義蘊,議定「五禮」,合著《通史》。善音樂詩賦,均早散佚。明人輯有《梁武帝御制集》。謚武帝。
梁武帝 即蕭衍。
王僧儒(465-522) 南朝梁官吏、學者。以字行。東海郯人。少好學,六歲能文。曾任尚書左丞、御史中丞。遍覽群書,學識淵博,兼擅書法。與沈約、任昉為當時三大藏書家。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左丞集》。
昌義之(?-523) 南朝梁將領。歷陽烏江人。蕭衍稱帝後封永豐侯。曾任軍功將軍、南兗州刺史、左衛將軍、北徐州刺史等職。平生不愛讀書,所識不過十字。
劉勰(約465-約532或約470-約539) 南朝梁文學批評家。字彥和,東莞莒人。曾任太末令、東宮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晚年出家,改名慧地,尋卒。所撰《文心雕龍》五十篇,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文學批評著作。主張文學作品既應有「風骨」,也要有「文采」。並提出文學批評的六個標准(「六觀」)及其必須具備的修養,系統闡述了先秦以來的文學批評理論,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酈道元(466或472-527) 北魏水文地理學家。字善長,范陽人。少好學,博覽奇書。歷任東荊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職。孝昌三年為雍州刺史蕭寶夤殺害。所撰《水經注》四十卷,詳記水道千餘條,旁及城郭、風俗、土產、人物等,對歷史地理學有重要貢獻。另有《本志》、《七聘》等著述,均早佚。
王融(467-493) 南朝齊文學家。字元長,琅邪臨沂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太子舍人、秘書丞、寧朔將軍等,奉武帝命作《曲水詩序》,文藻富麗,為當世稱誦。精通聲律,與沈約共創「永明體」。後因宮廷斗爭死於獄中。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集有《王寧朔集》。
元宏(467-499) 北魏皇帝、鮮卑族政治家。471-499年在位。政事初由祖母馮太後主持。太和十四年親政後,整飭吏治,加速北魏政權封建化。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漢服代鮮卑服、以漢語代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等。並嚴厲鎮壓圖謀抗拒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經改革,加強了鮮卑拓跋部的封建化,促進了民族融合。謚孝文帝。
拓跋宏 即元宏。
魏孝文帝 即元宏。
茹法亮 南朝齊權臣。吳興武康人。曾出家為道士。宋齊間攬權自重,勢傾內外。
元禧(?-501) 北魏宗室大臣。字永壽,孝文帝之弟。任太尉,封咸陽王。宣武帝時陰謀舉兵反叛被殺。
楊大眼 北魏將領。武都人。以勇武著稱。明帝時為荊州刺史,卒於任。
鍾嶸(469-518) 南朝齊梁間文學批評家。字仲偉,穎川長社人。所撰《詩品》,品評漢魏以來一百二十多位詩人的作品,為五言古詩作了總結。書中頗多獨到見解,如反對堆砌典故、推敲聲律、單純追求形式的傾向,對詩歌創作有積極意義。
陸厥(472-499) 南朝齊詩人。字韓卿,吳郡吳人。好屬詩文,五言詩體裁尤為新奇。因父被殺悲慟而死。其文以《與沈約書》較有名。原有集十卷,已佚。今存詩十餘首,散見於《文選》及《樂府詩集》。
蕭宏(473-526) 南朝梁宗室王。字宣達,南蘭陵人。梁武帝弟。封臨川王。
崔鴻 北魏史學家,字彥鸞,東清河鄃人。曾修孝文、宣武兩朝起居注,所撰《十六國春秋》一百卷,附序例、年表二卷,頗具史料價值。北宋時散佚,清人有《十六國春秋輯補》。
賈思勰 北魏農學家。撰《齊民要術》十卷九十二篇,綜合整理農藝科學文獻和漢以來北方農業生產實際經驗,分農藝(包括精耕、輪作、育種、綠肥、土壤改良等)、園藝、畜牧、漁業及農副產品加工製造等,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農學著作。《雜說》部分系後人所補。
莫折大提(?-524)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領袖,一作莫折太提。秦州羌族人。正光五年舉兵起義,稱秦王。不久病死,部屬由四子莫折念生統領。
破六韓拔陵(?-525) 北魏末六鎮起義首領。又作破六汗拔陵,匈奴族。正光四年聚眾起義,改元真王。後遭北魏軍夾擊,下落不明,一說為亂兵所殺。
鮮於修禮(?-526)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義領袖。丁零族,懷朔鎮鎮兵出身。泰昌二年舉兵起義,建元魯興。後為混入義軍的北魏宗室元洪業殺害。
胡琛(?-526)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領袖。敕勒族酋長。正光五年舉兵起義,被推為高平王。後為破六韓拔陵部屬費律誘殺。
元琛 北魏宗室。字曇寶,孝文帝族弟。襲封河間王。貪暴聚斂,曾於高陽王元雍鬥富。遠求波斯名馬,以銀為槽,金為環鎖,奢華甚於石崇、王愷。
莫折念生(?-527)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首領。羌族。莫折大提四子。正光五年,大提病死,他統領部眾,自稱天子,國號秦。後為叛徒杜粲暗殺,全家遇害。
元雍(?-528) 北魏宗室大臣。字思穆,孝文帝之弟。初封穎川王,後改封高陽王。生性奢侈豪華,一食至數萬錢。後為爾朱榮所殺。
杜洛周(?-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義首領。又稱吐斤落周。柔玄鎮鎮兵出身。孝昌元年率民起義,沿用真王年號,後被葛榮所殺。
葛榮(?-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義領袖。鮮卑族。參加鮮於修禮起義。孝昌二年殺叛將元洪業,繼領起義部眾,自稱天子,國號齊。後為爾朱榮契胡武裝所殺。
邢杲(?-529) 北魏末青州流民起義首領。河間人。建義元年於北海起義,自稱漢王,年號天統。後兵敗投降,被殺。
萬俟丑奴(?-530) 北魏末關隴人民起義領袖。匈奴族人。初為胡琛部屬。琛死,代統其部眾。建義元年自稱天子,建元神獸。後兵敗被殺。
阮孝緒(479-536) 南朝梁目錄學家。字士宗,陳留尉氏人。所撰《七錄》,仿《七略》分類法,將當時所見圖書六千二百八十八種,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卷,分為經典、紀傳、子兵、文集、術技、佛法、仙道七錄。已佚。《廣弘明集》尚保存五十五部序目。
王筠(481-549) 南朝梁文學家。字元禮,一字德柔,琅邪臨沂人。七歲能文,十六歲作《芍葯賦》。官至太子詹事。以博學善文名重當世。沈約譽之為「當今王粲」。原有集一百卷,已佚。明人輯有《王詹事集》。
蕭寶卷(483-501) 南朝齊皇帝。498-501年在位。字智藏,南蘭陵人,明帝次子。自幼耽於玩樂,不愛讀書。蕭衍兵圍建康時被殺。和帝立,追謚東昏侯。
東昏侯 即蕭寶卷。
陳慶之(484-539) 南朝梁將領。字子雲,義興國山人。屢建戰功。封永興侯,任豫州刺史等職,卒於任。
蕭子雲(487-549) 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字景喬,南蘭陵人,齊高帝孫,蕭子范弟,十二歲封新浦縣侯。官至侍中、國子監祭酒,領南徐州大中正。侯景之亂時餓死於顯雲寺。兼通文史,擅長書法。有《晉書》一百一十卷,《東宮新記》二十卷,另有文集十九卷,皆佚。《晉書》存輯本一卷,詩文散見於《文苑英華》和《廣弘明集》。
蕭子顯(489-537) 南朝齊宗室,史學家。字景陽,南蘭陵人。蕭道成之孫。歷任建康令、中書郎、臨川內史、吏部尚書、侍中等。後卒於吳興太守任。致力史籍撰著,有《後漢書》一百卷,《齊書》(今稱《南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代記》五卷等。唯《齊書》尚存,為二十四史之一。
楊炫之 東魏官吏、文學家。或作陽炫之、羊炫之,北平人。曾任撫軍府司馬、秘書監等職。博學能文,兼通佛教經典。所撰《洛陽伽藍記》五卷,記載北魏時洛陽佛寺園林興衰梗概,旁及當地人物、風俗、地理及傳聞掌故。
爾朱榮(493-530) 北魏末執政大臣。字天寶,秀容川契胡人。曾溺太後、少主,多次鎮壓牧奴起義。永安三年為孝庄帝所殺。
高歡(496-547) 東魏大臣。一名賀六渾,渤海蓨人。普泰二年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逼走孝武帝,另立孝靜帝,遷都鄴城。專擅東魏朝政十六年。
蘇綽(498-546) 西魏大臣。字令綽,武功人。博覽群書,尤擅算術。官至大行台度支尚書,兼司農卿。為宇文泰草擬《六條詔書》,命百官誦習。草成《大誥》,痛遣西晉以來浮華文風。晚年,奉命改定官制,未成而卒。
蕭統(501-531) 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人。梁武帝之子。天監元年立為皇太子。善詩賦,曾招才學之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多卷,輯《文選》三十卷,上自周代,下迄梁朝,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章總集。後病死,謚昭明太子。原集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昭明太子 即蕭統。
祖暅之 南朝齊梁間數學家。一作祖暅,字景爍。范陽遒人。祖沖之之子。少傳家學,精治《大明歷》,並於天監九年正式頒行。首次得出計算球體積的正確公式,先於歐洲約一千年。製成銅日圭、漏壺等精密觀測儀器。子祖皓亦傳家學,長於歷算。
賀拔岳(?-534) 北魏將領。字阿斗泥,神武尖山鮮卑族人。後被侯莫陳悅受高歡唆使所殺。
阿那瓌(guī ?-552) 柔然可汗,可汗丑奴之弟。後被突厥擊敗自殺。
土門(?-552) 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初為突厥部落首領,受柔然統治。後擊殺阿那瓌,建立突厥汗國,自稱伊利可汗。
伊利可汗 即土門。
燕都(?-572) 突厥可汗。553-572年為汗。伊利可汗子。繼位後稱木桿可汗。在位期間為突厥最盛時期。
木桿可汗 即燕都。
室點密(?-576) 西突厥可汗。562-576年為汗。土門之弟。西魏廢帝元年自立為可汗,號「十姓部落」。
蕭綱(503-551) 南朝梁皇帝。549-551年在位。字世纘,小字六通。南蘭陵人。武帝第三子。癖愛詩文,提倡淫艷「宮體詩」,風靡一時。大寶二年為侯景所殺。原集已佚,明人輯有《梁簡文帝集》。
梁簡文帝 即蕭綱。
侯景(503-552) 北朝東魏將領。字萬景,鮮卑化羯人。後自立為帝,改國號漢。被王僧辯、陳霸先擊敗,為部屬誘殺。
陳霸先(503-559) 南朝陳建立者。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人。太平二年封陳王,繼廢蕭方智自立,建立陳朝,謚武帝。
魏收(506或505-572) 北齊史學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人。天保二年奉敕編撰《魏書》,至五年,成一百三十卷。修撰中曾有酬恩報怨及受賄行為,致有「穢史」之稱。宋初殘缺,現存本經宋人補校。
宇文泰(507-556) 西魏大臣。字黑獺,代郡武川鮮卑人。後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矩為帝,專擅朝政。執政中大占改革,國力日強,為建立北周王朝打下基礎。
蕭繹(508-554) 南朝梁帝。字世誠,小字七符,南蘭陵人。梁武帝第七子,封湘東王。後於江陵即位。承聖三年兵敗被殺,死前將公私典籍七萬余卷付之一炬。謚元帝。後人輯有《梁元帝集》。
王僧辯(?-555) 南朝梁建立。字君才,太原祁人。本烏丸氏,屬鮮卑族。與陳霸先討平侯景之亂,擁立蕭繹稱帝。後為陳霸先襲殺。
庾信(513-581) 北周詩人。字子山,南陽新野人。與父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宮廷,擅寫綺麗詩人,世稱「徐庾體」。詩文代表作有《哀江南賦》、《枯樹賦》、《詠懷廿七首》等,形成蒼勁悲涼的獨特風格。原集已佚,後人輯有《庾子山集》。
宇文護(515-572) 北周宗室。字薩保,代郡武川人。宇文泰之侄。恭帝三年廢魏帝,立泰子宇文覺為帝,建立北周。後殺覺立宇文毓,又殺毓立宇文邕,為邕所殺。
斛律光(515-572) 北齊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車族。能射飛雕,每射必中,時稱「落雕都督」。後以功升太尉,右丞相、並州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主。因遭後主所忌被殺,滅其族。
蕭詧(519-562) 南朝後梁皇帝。字理孫,南蘭陵人。蕭統第三子,封岳陽王。大定元年殺元帝,代立稱帝,史稱後梁。
顧野王(519-581) 南朝梁陳時訓詁學家、史學家。字希馮,吳郡吳人。七歲能讀《五經》,九歲能文,十二歲隨父至建安,撰《建安地記》二篇。及長,遍讀經史,於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陳文帝時主修梁史。有《玉篇》三十卷,為我國文字訓詁學重要著作。另有《輿地誌》、《符瑞圖》、《通史要略》、《國史紀傳》(《陳史》)等,均佚。
江總(519-594) 南朝陳大臣、詩人。字總持,濟陽考城人。歷仕梁、陳、隋三朝。陳後主時任尚書令,世稱「江令」。為官不理政務,日與後主游宴後庭,互作淫艷之作,時人稱之「狎客」。入隋,為上開府。能屬文,尤擅五、七言詩,多為色情之作,部分七言初具格律。原有集三十二卷,已佚。明人輯有《江令君集》。
高洋(529-559) 北齊建立者,550-559年在位。字子進,渤海蓨人。高歡第二子。武定五年廢孝靜帝自立,建立北齊。謚文宣帝。
綦毋懷文 北齊冶煉家。又作綦母懷文。官至信州刺史。講求道術。總結北方冶煉經驗,以生熟鐵相澆,用牲畜溺脂浴淬,製成「宿鐵刀」,鋒利無比。這種「灌鋼」技術,隋唐之際仍沿用。
顏之推(531-?) 北齊文學家。字介,琅琊臨沂人。撰有《顏氏家訓》二十篇,以儒學教訓弟子。書中所記,堪為正史之補。
宇文覺(542-557) 北周皇帝。字陀羅尼,代郡武川人。宇文泰第三子。恭帝三年受封周公,受叔父宇文護操縱,廢魏帝自立,建立北周。因不甘受制,被護所殺。謚孝閔帝。
宇文邕(543-578) 北周皇帝。字禰羅突,代郡武川人。宇文泰第四子。武成二年,被宇文護立為帝。後殺護親政。在位時,曾禁斷佛、道二教,強令僧尼道士還俗,多次下詔放免奴婢雜戶,制定懲治貪污條例並統一權衡度量,國力大為增強。後卒於北討突厥軍中。謚武帝。
周武帝 即宇文邕。
施文慶(?-589) 南朝陳官吏。歷任中書舍人、都督、湘州刺史等職。隋軍攻入建康時被殺。
沈客卿(?-589) 南朝陳官吏。吳興武康人。因功授散騎常侍、左衛將軍。隋軍攻入建康時被殺。
陳叔寶(553-604) 南朝陳末代皇帝。582-589年在位。字元秀,小字黃奴,吳興長城人。陳宣帝長子。隋軍破城,與張麗華、孔嬪妃匿井中被俘,死於洛陽。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後主 即陳叔寶。
㈥ 三國人物表(按國分)
一、三國人物列表如下:
1、曹魏:
(1)文臣: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陳群、華歆、鍾繇、滿寵、董昭、王朗、崔琰、毛玠、杜畿、田疇、王修、楊修、辛毗、楊阜、田豫、王粲、蒯越、張繼、杜襲、棗祗、任峻、陳矯、郗慮、桓玠、丁儀、丁廙、司馬朗、韓暨、韋康、邴原、趙儼、婁圭、賈逵、陳琳、司馬懿。
(2)武將:張遼、徐晃、夏侯惇、夏侯淵、龐德、張郃、李典、樂進、典韋、曹洪、曹仁、曹彰、曹純、於禁、許褚、呂虔、李通、文聘、臧霸、郭淮、鍾會、鄧艾、曹休、張燕、張綉、朱靈、路昭、史渙、韓浩、王凌、孫禮、秦朗、鄭文、夏侯尚、毌丘儉、諸葛誕。
2、蜀漢:
(1)文臣:孫乾、簡雍、糜竺、糜芳、龐統、法正、許靖、馬良、徐庶、陳震、楊儀、費禕、蔣琬、孟優、黃皓、諸葛亮。
(2)武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關平、周倉、關興、張苞、陳到、李嚴、姜維、廖化、馬謖、馬岱、陳式、雷銅、吳蘭、王平、任夔、張翼、馬忠、張南、馮習、傅僉、關索。
3、孫吳:
(1)文臣:陸遜、張昭、張紘、魯肅、虞翻、顧雍、諸葛謹、諸葛恪、陸凱、駱統、周魴。
(2)武將:周瑜、呂蒙、甘寧、太史慈、程普、黃蓋、韓當、周泰、蔣欽、丁奉、徐盛、陳武、凌操、凌統、潘璋、朱然、孫桓、馬忠、孫韶、朱桓、夏恂、周平、全琮、於詮。
4、群雄:
(1)諸侯:張角、何進、董卓、袁紹、呂布、袁術、劉表、劉璋、馬騰、張魯、韓遂、公孫瓚、韓馥、劉岱、王匡、張邈、孔伷、陶謙、鮑信、橋瑁、袁遺、孔融、張超、張楊、劉度、趙范、金旋、韓玄。
(2)黃巾軍:張寶、張梁、程遠志、鄧茂、馬元義、趙弘、韓忠、孫夏、管亥、何儀、劉辟、龔都、裴元紹、高升、張闓、韓暹、李樂、楊奉。
5、東漢朝廷:
(1)文臣:董承、王子服、李儒、陳宮、田豐、沮授、審配、許攸、郭圖、逢紀、辛評、荀諶、辛毗、陳登、蒯良、王累、韓胤、沮鵠、楊弘、閻象、蒯越。
(2)武將:伍孚、李傕、郭汜、顏良、文丑、潘鳳、俞涉、武安國、穆順、華雄、牛輔、張濟、樊稠、胡軫、胡車兒、李肅、高順、張任、高覽、曹性、閔純、紀靈、馬休、馬鐵、高覽、袁譚、袁熙、袁尚、高幹、麴義、呂翔、呂曠、韓猛、淳於瓊、焦觸、張南、馬延、雷薄、張勛、陳紀、橋蕤、郝萌、侯成、宋憲、魏續、成廉、蔡瑁、張允、黃祖、蘇飛、呂公、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
(6)隴西悅景人家電話多少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疆域:
1、曹魏:
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分別是: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蜀漢: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3、東吳: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㈦ 李弼字景和文言文翻譯
李弼,字景和,隴西成紀人。他少年時胸懷大志,臂力超過常人。魏朝動亂,他對親人說回:「大丈夫答生在世上,應該腳踩鋒刃,平定敵寇,以博取功名,怎能碌碌無為,按部就班地去追求官位呢?」他最初任別將,跟從爾朱天光西討,攻破赤水蜀,因立功被封為石門縣伯。他又與賀拔岳一起討伐萬俟丑奴、萬俟道洛、王慶雲,敵兵都一一被他盪平,敵人都畏懼他,說:「不要阻擋在李將軍的軍隊前面呀!」
爾朱天光奔赴洛陽,李弼隸屬侯莫陳悅,征討敵兵屢次獲勝。侯莫陳悅害死賀拔岳,宇文泰自平涼率軍討伐侯莫陳悅。李弼勸說侯莫陳悅解散軍隊,前去謝罪。侯莫陳悅惶惑不定,無所適從。李弼知道他必定失敗。宇文泰大軍一到,他便放棄秦州,領兵南進,占據險要以自我保固。這一天,他秘密與宇文泰聯系,答應背叛侯莫陳悅。入夜,他命令所部將士,說侯莫陳悅想回秦州去,命大家收拾行李。他的妻子,是侯莫陳悅的姨,這時他仍被侯莫陳悅所信任,所以,眾人都相信他說的話,將士們都准備背起行李散走。他安撫和慰問大家,便帶著軍隊歸順了宇文泰。侯莫陳悅失去了主要兵力,因此失敗。宇文泰對他說:「你與我同心合力,天下不愁平定不了。」
㈧ 六年級語文
形容來友誼深厚的——桃花潭水深源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相隔很遠,友誼卻長存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形容要想看得遠就得再進一步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形容老師默默奉獻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形容生命力旺盛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㈨ 古詩苑漫步
詩中春
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王維《相思》)
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6.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9.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1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1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唐湖春行》)
12.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13.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14.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5.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16.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杜甫《絕句》)
17.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絕句》)
18.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徐俯《春遊湖》)
19.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李賀《南園十三首》)
20.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樂府歌辭·長歌行》)
21.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2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23.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24.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25.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6.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27.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二)不含「春」字的寫春景的詩句
1.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
3.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姣鶯恰恰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4.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5.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6.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7.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詩中夏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5.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夏日聯句》)
7.殘雲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岑參《休亭送華瞬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二)不含「夏」字的寫夏景的詩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2.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有約》)
3.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翁卷《鄉村四月》)
4.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6.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高駢《山亭夏日》)
7.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庄》)
8.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杜甫《絕句漫興》)
9.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雲樹晚蒼蒼。(戴叔倫《題稚川山秀》)
10.自來自去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江村》)
11.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2.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詩中秋
1.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4.常恐秋節至,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初三語文)-1-
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鍋《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8.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遭中》
二)不含「秋」字的寫秋景的詩句
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2.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
3.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范成大《浣溪沙·十里西疇熟稻香》)
4.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5.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6.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7.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8.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9.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白居易《村夜》)
10.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王建《十五望夜寄杜郎中》)
詩中冬
1.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2. 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陶淵明《四時》)
3. 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4. 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
5. 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繳《四氣詩》
6.隆冬到來時,百花亦已絕?(陳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8.兒童冬學鬧比鄰,據岸愚懦卻子珍。(陸游《秋日郊居》)
9.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10.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小至》)
二)不含「冬」字的寫冬景的詩句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3、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4、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齊已《早梅》)
5、漸漸風吹面,紛紛雪積身。(寒山《杳杳寒山道》)
6、雪暗凋旗面,風多雜鼓聲。(楊炯《從軍行》)
7、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七首》)
8、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祖詠《終南望餘雪》)
9、關山下飛雪,烽火斷無煙。(王維《隴西行》)
10、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俏折。(陳羽《從軍行》)
11、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白居易《夜雪》)
12、都城十日雪,庭戶皓已盈。(傅察《詠雪·其一》)
詩中山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6.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田園田居》)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詩中水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初三語文)-2-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鍀《竹枝詞》)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9.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詩中日
1.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漢樂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杜甫《絕句》)
4.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劉長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8.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另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0.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
詩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初三語文)-3-
詩中風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
3.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4.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自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隨風潛入夜,滑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7.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10.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詩中花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2.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5.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1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詩中雨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螟》)
3.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5.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6.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人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7.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初三語文)-4-
8.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9.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詩中雪
1.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2.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8.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9.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10.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詩中草
1.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2.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5.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6.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7.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歸園田居》)
8.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
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詩中柳
1.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 《寒食》)
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4.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初三語文)-5-
6.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8.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陸游《釵頭鳳》)
9.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10.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降》
詩中樹
1.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曹操《觀滄海》)
2.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庄》)
3.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4.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
5.忽如一夜春風來,干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6.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灝《黃鶴樓》)
7.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8.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9.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10.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
詩中鳥
1.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2.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5.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6.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7.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8.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
9.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10.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人若耶溪》)
詩中河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關雎》)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初三語文)-6-
4.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5.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木蘭辭》)
6.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夏完淳《別雲間》)
7.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8.蔞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蘇軾《題惠崇〈春扛晚景〉》)
9.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10.三萬里河東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詩中江
1.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
2.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憶江南》)
5.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
7.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8.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9.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0.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詩中雲
1.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2.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賈島《尋隱者不遇》)
4.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6.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6.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
8.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10.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愛國情懷
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宋·陸游《示兒》—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見心。--------杜甫《春望》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4、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㈩ 蘭州婚宴15桌去哪個酒店比較適合
景陽樓(隴西路)非常繁華,檔次中高檔。
黃河風情園(濱河路)朋友去年回在那裡結婚,感覺答很好,地方很寬敞,中高檔。
悅賓樓(南關)老字型大小的酒店了,味道非常好,中檔。
亞歐美食城(西關十字)環境比較好,但是味道一般,中檔劍門豆腐(悅賓樓隔壁)也參加過。
朋友的婚禮,東西比較特色,就是場地比較小。中檔金輪賓館(和政路)一般鐵路職工貨子女
多半都在這里辦,環境不錯,中高檔勝利賓館(中山路)老字型大小,味道好,環境還算OK吧。中高檔。
還有就是陽光、飛天和錦江陽光都屬於高檔次的。
下面是兩個清真飯館:
伊蘭盛鼎(張掖路步行街)沒去過,但是聽說不錯。高檔。
雲峰(中山鐵橋向西)味道不錯,環境也好,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