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家電問答 > 家電跨國並購有哪些

家電跨國並購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1-24 21:46:46

① 我國有哪些企業是跨國並購的,能否詳細說明

[導讀]跨國並購指向的產品價值鏈部門逐漸高端化。近年,我國企業跨國並購不斷朝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許多國家形成了對外來資本的深度需求,各國政府對外來資金放鬆了限制,降低了門檻,跨國並購作為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這一大背景下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在分析我國跨國並購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並對我國企業的跨國戰略作初步研究。 一、我國企業企業跨國並購的現狀 2000年前,我國企業跨國並購只見於零散個案。那時,在這一歷史階段,我國僅有少數企業開展跨國並購操作。其中,1993年首鋼收購秘魯鐵礦公司、1999年TCL公司收購港資公司並切人越南市場,是其中典型案例。不過,即使是這些僅有少見的跨國並購,已經在企業發展和國際戰略中初步顯露出重要作用。進入2l世紀前後,我國企業跨國並購的個案數量和並購總額都迅速上升。根據商務部Thomson Financial公布的資料顯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總額,從2003年的23.43億美元增長2007年的到186.69億美元,海外並購的年增長率高達80%左右。2008年,中國跨國並購總金額達129.58億美元,比2007年下降了30.6%。從並購覆蓋面看,發達國家的跨國並購主要由歐洲和美國組成,2003-2008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已在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17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投資,全球覆蓋率達71%。其中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的目標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如中國汽車企業、電器企業並購日本、韓國企業,亞洲地區的並購貿易額,從2004年3243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648億美元,佔中國海外並購總額的45% 。美國金融危機,給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我國企業跨國並購的特點 1.跨國並購指向的產品價值鏈部門逐漸高端化。近年,我國企業跨國並購不斷朝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1)銷售網路。收購外方既定企業的銷售網路。中國浙江萬向集團曾經以代工方式,藉助美國舍勒公司的銷售渠道進入北美市場;1998年,當舍勒出現嚴重虧損時,萬向的美國銷售額已經達到3000萬美元。兩年之後,萬向與美國LSB公司合作,以42萬美元的價格買下舍勒。由於舍勒以前為萬向提供的主要是銷售通路,因此,從直接效果來看,對萬向而言,並購舍勒的關鍵意義就是舍勒的市場網路。當然,並購的舍勒資產還包括品牌、技術專利以及專用設備。完成此次收購之後,萬向集團已經在美、英、澳、加等8個國家設立、並購、參股企業20多家,初步形成了一個跨國公司的構架。(2)技術專利與研發機構。我國企業收購境外技術專利和研發機構。惠州僑興集團於2OO1年斥資3000萬美元收購飛利浦手機在法國的研發中心。為隨後的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基礎。類似地,近年海外收購重點指向對方的技術體系的中國企業還包括:京東方、杭州華立、上汽集團、上工集團,等等。(3)品牌投資與重組。近年中國企業境外品牌投資,還包括品牌收購。如2002年初,上海電氣集團與美國晨興集團聯合收購日本秋山印刷機械株式會社(簡稱為"日本秋山"),並由此在獲得"秋山"品牌所有權;至於在2005年交易的聯想並購IBM個人電腦業務部門,雙方還就並購後的品牌重組簽有專項協議,即聯想集團能夠在並購後有權使用IBM品牌5年,並可永久擁有原來屬於IBM的筆記本電腦品牌Thinkpad。 2.實施並購的主體仍集中在國有企業。目前,我國實行跨國並購的主體仍集中在一些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中,如中信集團 、首鋼集團 、中化總公司、中建總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他們已經成為我國企業跨並購的現行軍。他們為我國企業集團跨並購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並樹立了很好的典範。 同時這些企業與政府往往也有較密切的關系,使它們能在跨國並購中具有比較優勢。 3.民營企業對資源型的跨國並購不斷取得進展。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資源稀缺矛盾日益突出和我國民營企業資金實力上升與對外交往增多,我國民營企業的對資源型的跨國並購不對斷取得進展。2006年,無錫通達集團公司正式收購南非盛堡礦業有線公司51%的股權,項目總投資291.12萬美元,中方投資150萬美元;2007年,我國民營鋼鐵企業江蘇沙鋼集團收購英國斯坦科(Stemcor)控股公司旗下的澳大利亞薩維齊河鐵礦90%的股份,總投資為1.08億美元;2008年,河北邢台德龍鋼鐵公司透露,該公司將收澳大利亞(Cape Lambert)鐵礦石公司70%的股權。2009年,吉利汽車收購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旗下的"沃爾瑪"品牌項目,雖然沒有最後簽約,但已受到全球關注。 4.並購的產業由發展中國家轉移到發達國家。自進入上世紀90年代,海外並購逐步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在l992年到2000出現的第一個投資高峰中,這階段主要以窗口公司為主,行業則集中在一些能夠在當地受到歡迎的產品, 如機電產品、紡織產。因此投資分布的區域也主要集中在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東南亞和非洲國家。總的來講,此時的跨國並購主要是嘗試性的, 此並購的規模並不大。以2001年進入WTO 為分界線,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開始了第二高峰,在第二高峰中.中國企業開始將並購目光延伸到美國、澳人利亞、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而且也不再局限於地小企業。2003-2008年中國企業在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並購的比例分別為:45%、23% 、3O% 和4%。雖然亞洲的比例最大,但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並購的比例在上升。這一方而說明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美發達國家的不少企業陷入困境給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也說明隨著中國企業實力的增強,謀求國際市場、發展自身的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我國企業跨國並購面臨的問題 1.對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法律法規仍有待完善。我國企業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而政府還沒有很好的轉變角色,政府對外投資的微觀管理方式還是以"繁雜的審批程序可以減低投資風險"的思維,還沒有讓投資主體自我管理,還存在審批程序繁瑣,審批內容多,審批效率低等問題。除此之外,我國還未出台一部系統的,即符合國際規范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海外投資法》,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對外投資的法律體系。盡管商務部為促進和規范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出台了《境外投資管理方法》,該方法很大程度上明確並簡化了審批程序、原則上強化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務功能,並規范了境外投資過程中的某些具體行為。但設計面還較有限,關於投資目標、投資主體、投資形式、資金融通、企業管理等方面尚待進一步作出研究。這就難以為我國企業跨國並購提供規范和保障。這表明政府"走出去"的政策激勵力度不夠、法律法規仍有待完善。 2.我國企業跨國並購的拓展范圍不夠。目前我國企業的跨國並購仍然主要集中在資源採掘、工業製造業領域,高度集中於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力密集型項目(資源開發及初級加工製造業),以品牌、技術專利導向的技術尋求型的拓展范圍不夠。以品牌、技術專利等作為出資形式的跨國並購只發生在少數個別企業上面。這就表明我國以品牌、技術專利等作為出資形式的對外投資不足,與資源尋求型、市場尋求型的跨國並購相比,技術尋求型跨國並購在我國"走出去"戰略中占據的地位不夠突出。 3.我國企業跨國並購經營成功率較低。2000年前,我國企業跨國並購只見於零散個案。進入2l世紀前後,跨國並購異軍突起,我國企業跨國並購的個案數量和並購總額都迅速上升。新一輪的企業並購和重組浪潮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產業的結構調整與升級。然而並購後成功率較低,一般認為只有3.5%左右。其主要原因,一是收購容易,經營難,我國企業缺乏跨國經營的經驗和國際化經營人才,要駕馭好被並購的公司並不容易。二是中國企業收購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破產公司,收購本身所花的錢並不多,但要使這些公司正常運轉則需要投入數倍於收購價格的資金。三是企業文化的融合是並購之後的一大難題。 4.對我國跨國並購所配套的金融服務擴展不夠。按照中央部署,面向"走出去"和對外援助相關業務,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開展了法人貸款,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被指定為海外投資政策性保險的承保部門。最近幾年,著眼於金融業國際化,客觀上也有利於配合非金融企業"走出去"。但即使是這樣,目前只有面對對外投資的法人貸款初步形成規模。我國還沒有專門的股權基金、股權貸款等金融品種和金融機制直接用於支持對外投資,境內股權融資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持管道也顯得非常有限。至於企業對外投資中需要的信用擔保、貨款保險等,目前只有少數得到金融主管層授權的金融機構能夠提供,並且在服務費率、效率等方面,和企業的要求有一定距離 四、我國企業跨國並購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方面應該努力營建促進我國企業跨國並購的政策 1.盡快改變我國企業跨國並購無法可依的局面。首先,要適應我國企業跨國並購的需要,不斷出台新的投資促進政策,並制定相應的促進法律法規。其次,要對我國國際證券投資的管理法規進行全面清理,並按照有利於促進企業跨國並購的要求,重新修訂形成新的國際證券投資法律法規體系。還有,面向所有經貿合作夥伴,繼續加強投資保護協定和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合作;除此之外,還要著眼於為我國企業開展跨國並購提供寬松的市場准入機會。 2.應運用激勵措施給予政策支持。政府部門應當從現行的以嚴格的項目審批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逐步過渡到以日常的監管為主的管理方法。應讓投資主體自我管理,簡化審批程序、減少過度或不透明的審批和報告。在我國企業進行並購的過程政府部門應定位在投資監管、投資促進和投資服務。在財政政策支持方面,應設立海外投資發展基金、中小企業海外產業投資基金、對國家利益有重大意義的產業投資基金等,建立與完善中國的基金支持體現,發揮投資融資平台的作用。在稅收方面,對"走出去"進行跨國並購的企業給予一定程度的減免稅政策,尤其是能帶動出口、開發自然資源和引進技術的項目更應輔以稅收優惠政策。 3.完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海外投保險針對的是東道國的政策風險,而不是一般商業風險。目前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作為政策性保險公司為我國企業跨國並購提供政治保障,但從其目前提供的服務來看,主要還是側重於與出口業務有關的保險,對海外投資政治風險業務仍相當有限。中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缺位加重了海外企業應對風險的成本。我國應加大政策性風險基金投入,以便我國出口保險公司能夠擴大承保范圍和保險金額。 (二)實施跨國並購的企業應進一步加強跨國經營與管理的建設 1.實施跨國並購企業應設立全球研發中心。我國企業跨國並購的主要動機之一是獲得先進的技術,但中國企業最需要的核心技術不可能通過並購而自動獲得。歐盟國家對核心技術設置了技術壁壘。如法律和規定設定即使企業所有權的發生改變,其核心技術也仍然禁止向中國輸出。這就是說要消化和應用這些技術需要一個磨合與轉化的過程。我國的企業不能只依靠並購來獲的技術,還應設立自己的全球研發中心。如華為設立歐洲地區總部→全球研發中心、聯想集團總部移師紐約和惠威集團兩次移師集團海外總部都說明了設立全球研發中心的重要性。 2.跨國並購企業應與國際的價值鏈接軌。最大的危機也許是最佳的契機。對於中國企業來說,通過兼並收購,進入全球行業的產業鏈,通過投資控股,可加快中國的產業與國際產業的價值鏈接軌。如我國機床企業就是抓住了通過並購實現與歐美的國際產業的價值鏈接軌。大連機床集團以近千萬歐元的代價完成了對德國茲默曼有限公司70%股權的收購。沈陽機床股份公司重新啟動破產的德國希斯。這些成功案例表明了我國的企業在並購時應抓住被並購企業的價值鏈高端,通過並購有助於我國企業與國際的價值鏈接軌,同時除了能獲得技術外,還能獲得現成的研發團隊、營銷渠道和國際知名品牌等相關資源。 3.實施跨國並購的企業應以品牌作為開拓和佔領國際市場的重要載體。除了技術上的需求以外,知名品牌應作為開拓和佔領國際市場的重要載體。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做"世界工廠",隨著經濟的發展,品牌應成為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開拓外需市場的重要載體。品牌的建立可以使我國從傳統的初級產品形成有設計、有質量的品牌產品。通過跨國並購,可以為我國企業隨後的國際化發展奠定基礎,我國企業就可以初步形成一個跨國公司的構架。當企業作為我國直接投資的實施者日益壯大後將有助於發展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和擴展我國的外需市場。

② 近年跨國並購投資有哪些主要特點

您好,從總體上看,近年來跨國並購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並購方式以橫向並購為主,以股本置換代替貨幣支付

與前些年相比,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企業間以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為明顯標志進行橫向並購,以降低成本達到規模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這種橫向並購在銀行、保險、航空、通信、汽車、醫葯等行業中表現尤為突出。如1998年德國戴姆勒賓士公司與美國第三大汽車製造公司克萊斯勒公司達成合並協議,涉及市場金額高達920億美元;1999年英國沃達豐公司以2000億美元收購德國曼內曼斯;美國在線公司以1600億美元並購時代華納公司等。跨國並購的主要實施形式也不再是支付貨幣,而是股本置換。1999年全球109起巨型跨國並購案中有26起是通過換股形式完成的;2000年44%的跨國並購通過換股形式完成;即使是在主要國家經濟低迷、股市不景氣的2001年,這一比例依然達到了24%。

2、跨國並購向第三產業集中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發表的一份題為《外國直接投資趨勢和近期發展》的報告說,對外投資中原來有50%的比例投資於工業行業,現在有超過2/3的比例投資於國外服務行業。跨國並購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汽車、能源、電訊、煙草、制葯、食品飲料和金融服務業。1998年以來,僅銀行、通訊行業的企業並購數額就占整個並購總額的60%。2000年,跨國並購的主導產業主要是與信息技術有關的產業。這些產業部分屬於運輸、倉儲、通訊產業,部分屬於電子和電子設備。這些產業既是2000年最大的收購目標,也是最大的收購部門。金融企業的跨國並購在2000年的跨國並購總量中所佔比重超過了20%。跨國並購向第三產業集中成為趨勢。

3、跨國並購實施的行為主體發生變化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中國家在跨國並購中的地位逐漸顯現出來。跨國並購仍以發達國家為主,但發達國家以發展中國家企業為目標的並購數量呈上升態勢。如發達國家在中國、印度、印尼、土耳其、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所實施的並購活動。根據《亞洲並購報告》的統計,在1995年亞洲50起最大的並購案中,涉及34起跨國並購案,其中由發達國家發起的對發展中國家的並購案為10起,占跨國並購案總數的近30%,並購交易額達28.91億美元;在1996年亞洲50起最大的並購案中,涉及29起跨國並購,其中由發達國家發起的對發展中國家的並購案為8起,占跨國並購案總數的27.6%,並購交易額達57.2億美元。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③ 中國哪些著名企業進行跨國並購

案例一威斯特與伯頓

原大連電機廠(下稱「大電機」)成立於1946年,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電機生產企業,1997年4月,和新加坡威斯特簽了合資協議,成立威斯特(大連)電機有限公司。合資後,外方通過壟斷購銷渠道做虧損的慣用手法,很快掏空了合資企業。並且僅用3年就完成了「合資、做虧、獨資」三部曲,使曾經的金牌電機產品在國內市場銷聲匿跡。

大連第二電機廠(下稱「二電機」)曾排名第二,1998年12月,與英國伯頓電機集團簽訂合資協議,成立大連伯頓電機有限公司。合資後的情況和大電機如出一轍,不到3年,外方的8000萬股本金還沒到齊,就完成了獨資步伐。

案例二西門子

錦西化機始建於1939年,是中國化工機械製造工業的搖籃。透平機械是其主導產品之一,在該領域擁有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核心技術。

錦西化機與西門子合資的主導者是葫蘆島市政府,起因於「國企改制」。西門子最初提出參與錦西化機改制,進行整體合作,之後卻說:不整體合作,而要全資收購透平分廠。而此時錦西化機即使不同意也已挨不到談判桌旁,即便參加談判也沒有多少發言權。

2005年4月簽訂了合資合同,合資公司隨後就掛牌,合資公司股權比例70∶30,西門子控股。這意味著西門子徹底消除了中國本土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案例三卡特彼勒

多年來,卡特彼勒在華合資有兩個原則:第一,必須控股;第二,必須掌握銷售權。他們往往不允許控股企業有獨立的技術能力與產品。

在中國,由於外國公司在華裝載機和壓路機領域完全沒有優勢,卡特彼勒此前與中國大企業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等的幾次合作都不愉快,於是開始選擇二流企業,即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下稱「山工機械」),此並購案是卡特彼勒在華並購戰略的第一個實質性戰果。卡特彼勒最終用不到200萬元人民幣收購山工機械40%的股份,將其納入自己的中國體系。

卡特彼勒也開始調整在華並購戰略,正在與廈門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柳州工程機械集團等行業內重要企業建立緊密聯系,等待時機。其正利用中國國企「產權改革」,以及中國機械工業在跨國公司競爭壓力下陷入困境的機會,有條不紊地蠶食由國企組成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核心企業。

案例四約翰迪爾

為了引進世界先進技術,佳聯和開封收割機廠(下稱「佳聯」)共同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美國約翰迪爾的1000系列聯合收割機技術。技術引進協議1981年簽訂。

1994年,由於佳聯有技術引進的積累,大型聯合收割機在中國占據壟斷地位,約翰迪爾選定佳聯作為合資夥伴,並且提出:只與佳聯的優質資產合資,由約翰迪爾控股。可以先由中方控股,最終由約翰迪爾控股,並威脅道:「我可以選擇與開封、四平等地的企業合資,若中方控股,我就不提供更先進的技術,而且佳木斯投資環境不具優勢。」

1997年5月,雙方簽了合資合同。2004年9月,佳聯成了美國約翰迪爾在中國的獨資公司。至此,約翰迪爾佳聯取代了老佳聯在中國農機行業的壟斷地位,實現了它在中國的產業布局。(案例資料來源:《工人日報》趙何娟整理)

據有關消息,不久前,北京大寶被某國外知名化妝品公司並購

④ 經典跨國並購案例

以價值10億美元以上的跨國並購為例:
1995年迪斯尼公司以190億美元的成功收購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娛樂業公司;
1996年洛克希德公司以91億美元收購洛拉爾公司的大部分股份;
1997年美國最大的兩家飛機製造公司波音與麥道公司合並,涉及金額140億美元;
美國業名列第四的世界通信公司以370億美元的巨額價格並購了名列第二的微波通信公司,成為當時世界歷史上金額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企業兼並;
1998年5月戴姆勒賓士公司和克萊斯勒公司在倫敦簽署合並協議,這起合並涉及的市場金額高達920億美元,再次創歷史最高記錄,合並後的賓士一克萊斯勒公司年銷售額達1330億美元,這次並購的規模巨大以至於很多並購交易的總額超過了很多中小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比如當年新加坡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只有830億美元,印度尼西亞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只有770億美元,由此可見跨國並購對國際經濟的影響之大.

給您提供一個網站,裡面有對聯想並購IBM PC部門、宏基的國際化並購和TCL跨國並購案例的詳細介紹,也許會有您需要的信息和數據,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f00e901008k72.html

⑤ 什麼是跨國並購跨國並購的方式和方法有哪些

企業並購即企業之間的兼並與收購行為,是企業法人在平等自願、等價專有償基礎上,以一定的經濟方式屬取得其他法人產權的行為,是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和經營的一種主要形式。企業並購主要包括公司合並、資產收購、股權收購三種形式。公司合並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司依照公司法規定的條件和程序,通過訂立合並協議,共同組成一個公司的法律行為。公司的合並可分為吸收合並和新設合並兩種形式。資產收購指企業得以支付現金、實物、有價證券、勞務或以債務免除的方式,有選擇性的收購對方公司的全部或一部分資產。股權收購是指以目標公司股東的全部或部分股權為收購標的的收購。控股式收購的結果是A公司持有足以控制其他公司絕對優勢的股份,並不影響B公司的繼續存在,其組織形式仍然保持不變,法律上仍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二條公司合並可以採取吸收合並或者新設合並。一個公司吸收其他公司為吸收合並,被吸收的公司解散。兩個以上公司合並設立一個新的公司為新設合並,合並各方解散。

⑥ 跨國並購

一、全球第五次跨國並購的新特點 1.並購規模巨大,強強聯合顯著增多,產生了許多「巨無霸」的跨國企業集團。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涌現出了許多巨型跨國公司相互之間並購的案例,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如1995年美國迪尼斯公司宣布以290億美元收購美國廣播公司的母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娛樂公司。1999年英國的沃達豐以650億美元並購美國空中通訊公司案。這些跨國公司並購的資產規模巨大,對同行業的其他公司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此次全球企業並購活動不僅表現為大小企業之間的相互吞並,而且發生在兩個勢均力敵的大企業之間的並購日益增多,成為這次並購的顯著特徵。1998年艾克森—美孚兼並案以近790億美元的價格創下了行業並購史上的最高記錄;而2000年新興的互聯網公司美國在線宣布以18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著名的傳統媒體企業時代華納,成為迄今為止美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宗並購案。 2.並購數量增多,產業進一步向國際化發展。以美國為例,從數量上講,前四次並購浪潮中企業並購數量平均每年分別是530、916、1650和3000起。而在第五次並購浪潮中,1995年在5000起以上,1996年則達到1萬多起的記錄。1995—1997年,美國共有2.76萬家企業參與並購活動,比整個20世紀80年代的數目還多。跨國並購活動的增加,表明市場進一步全球化,產業進一步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因為跨國並購活動目前主要發生在能源、電信、銀行業,這說明兼並國都在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把傳統產業、夕陽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這種轉移需要統一的世界市場才能夠順暢。 3.在技術、資本密集的傳統領域出現了超級並購。本來在技術、資本密集的傳統領域,市場集中度已很高,並有壟斷之嫌,但在這次的跨國並購浪潮中,仍出現了多起超級並購案例。如1998年德國戴母勒—賓士汽車公司以400億美元的價格並購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組成世界第二大汽車集團;2000年英國沃達豐以約1320億美元的價格兼並德國的曼內斯曼電訊,成為全球最大的超級並購案例。這些兼並案追求的是能在未來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謀求資源的最優配置,增強企業集團的競爭力。 4.橫向並購顯著增加,換股成為主要交易方式。從並購雙方的行業相互關系劃分,跨國並購主要有三種方式:競爭對手之間的橫向並購、供應商和客戶之間合並的縱向並購和既非競爭對手、又在縱向上不具有現實或潛在橫向關系的企業之間的混合並購。據有關資料顯示,1997-1999年,橫向並購在全部國際並購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0%左右上升到70%;垂直並購在全部跨國並購中的比重除1987年一度接近20%外,在1998—1999年間基本保持在10%以下;而混合並購在全球並購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4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30%以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橫向跨國並購在全球並購中所佔的份額不管是從數量還是價值看都占絕對優勢。從近兩年來世界跨國並購的趨勢看,在企業並購支付中現金支付比例逐漸下降,股票支付方式和混合支付方式的比重逐漸上升。如在美國企業並購中,現金支付比重從1976年的52%降到1996年的33%,而股票支付方式和混合支付方式比重分別從1976年的26%和20%增長到1996年的29%和28%。可見美國企業並購支付方式尤以股票交易為主。 5.跨國企業兼並與剝離並存。一方面各公司爭相並購其他公司;而另一方面也紛紛把與自己主要業務無關的分支機構出售出去。如通用汽車把所屬的電子數據系統公司出售出去,這與第三次兼並浪潮中的多元化經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國企業參與跨國並購的利弊分析 並購,是指一家企業以現金、證券或其他形式購買取得其他企業的部分或全部資產或股權,以取得對該企業的控制權的一種經濟行為。進入90年代以來,跨國並購浪潮愈演愈烈。發達國家強強聯手進行兼並重組的案例層出不窮,德國戴姆勒-賓士與美國克萊斯勒、法國雷諾與日本日產、德意志銀行與美孚銀行、bp與阿莫科這些大型集團之間的相互並購,極大地增強了各自的競爭實力,使之成為各自產業中的「巨無霸」。而發達國家企業對發展中國家企業的並購數量和金額也在迅速增加,尤其是亞洲金融危機以後,由於亞洲各國資產普遍嚴重低估,歐美一些大型企業集團紛紛斥巨資大舉兼並收購亞洲的企業。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建立生產體系,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資源,實現利潤最大化成為必然。跨國並購能使國外企業利用東道國企業原有的生產能力和銷售渠道,一般可以享受東道國給予的優惠政策,同時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跨國公司內部,相比直接商品出口又可減少民族抵觸情緒,因而受到跨國公司的青睞。隨著中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的逐步深化和中國入世進程的日益臨近,中國也必將越來越深地捲入這次跨國並購的浪潮之中。中國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廉價的各種層次的勞動力,更重要的是中國擁有現實的和潛在的巨大消費市場。對中國國內企業進行並購,既可以減少競爭對手,又可以使跨國公司更加快速有效地進入中國市場。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跨國公司對國內企業的並購也必將大規模地展開。而中國企業相對於跨國公司實力弱小,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上都無法與之抗衡,國有企業改革由於產權、資金等問題步履維艱。為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免遭淘汰,中國企業也希望藉助外資發展壯大,這就形成了並購的基礎。 利弊 一、有利方面 1.可以為國有企業技術改造提供新的資金來源。 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國有企業自身積累不足,缺乏技術改造所需的資金,限制了企業擴大再生產的能力。缺乏技術改造所需的資金積累必然導致企業發展缺乏後勁,一遇競爭即面臨困境。國有企業要轉換機制、走出困境,一要靠深化改革,二要靠加大技改投資力度,三要靠減輕負債和社會負擔。這三項措施都需要資金投入。當前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一是銀行貸款,二是企業自籌,三是利用外資。由於企業負債日益加重,償還能力不足,貸款越來越困難;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惡化,已沒有積累的能力。因此,直接利用外資就成為國有企業籌資的重要渠道。直接利用外資嫁接改造老企業對彌補工業技改的資金缺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需要持續地進行技術升級換代,如果沒有持續的技改投入,即使企業目前經濟效益比較好,在長期競爭中也將難以維持。天津的一批家電企業,電子通信產業企業和一些機械工業企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與外商合資的。這些企業合資後,不僅提高了市場競爭力,而且增強了發展後勁。 2.可以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不可否認,跨國公司近年來引入中國的技術絕大多數並非是其最先進的,有些甚至是已經處於衰退期的成熟技術,盡管如此,絕大多數技術仍高於國內水平。跨國並購可以推動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並通過技術外溢和擴散等途徑帶動國內同行業企業的技術升級。由中方控股的上海貝爾電話設備公司,現在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程式控制交換機生產企業。在電梯業,我國企業先後與瑞士迅達、美國奧的斯、日本三菱和日立分別在北京、天津和廣州建立四個合資企業。十年間,中國電梯行業在技術上進步了30年,產業規模和產量提高了幾百倍。在四家合資電梯企業迅速發展的同時,有100多家小電梯企業也還在發展,僅有很少一部分的高級電梯需進口。 3.可以促使國有企業轉換機制 傳統的計劃體制下,國企產權關系不明晰,投資主體不明確。近十年來,國企不斷進行改革,但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企業效率與就業之間、骨幹企業與其負擔的社會福利團體之間的關系始終不能有效理清。國有企業引入外國直接投資,實現了國有企業與外商資本的結合,不僅改變了國有企業單一的資產結構,而且通過產權界定、資產評估、建立法人治理結構,使產權關系明晰;國有資產與外資合二為一,資本追逐利潤的屬性便顯現出來,一改國有資產動力不足、約束力軟化的弊端;資本要求增值的本性將毫不留情地排除一切非生產經營因素的干擾,甩掉企業的「包袱」,實現要素的合理組合和技術進步;由於合資企業外商參與管理,並參照合資企業法運作,這就從產權和法律制度上解決了政企不分的問題。與此同時,合資企業採用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在工資制度上引入激勵和約束機制,並依法建立起企業員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從而使企業成為能夠與市場經濟完全接軌的市場競爭主體。與此同時,並購重組時國企可以與跨國公司進行協商,採取多種途徑來解決富餘人員的安置和債務償還問題,這對處於停產、半停產和嚴重虧損狀態的國企來說更是一條較好的出路。 4.可以使國內企業更有效地參與國際分工。 根據維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一種產品的生產依次在創新國、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轉移。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時候,跨國公司會考慮已有的分支機構和生產能力。在同等條件下,如跨國公司在中國有其權益,會優先考慮將生產轉移到中國來,從而使中國較其他發展中國家獲得一定的技術優勢。 5.可以培養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通過並購,跨國公司可以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帶入中國。企業並購後在其中工作的中方技術和管理人員,將構成未來中國企業的有生力量。 二、不利方面 1.技術方面。 技術競爭是企業競爭的核心。前面已經提到,單純依靠並購由跨國公司引入先進技術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跨國公司一貫依靠技術壟斷來實現其對市場的不同程度的壟斷,而且往往對市場壟斷程度越高,就越不願將技術轉移給東道國。跨國公司看重的是東道國的市場,不會心甘情願地在這個市場上培育出一個強勁的對手。以汽車工業為例,據國內學者研究,從50-60年代對拉美汽車工業的控制,到80年代後期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控制,跨國公司實行的首先在於非股權控制,而不是以股權控制為主。外國汽車公司直接投資中國的形式是中外合資經營,對建立的「四大中外合資企業」的控制主要不是來自股權控制,而是從市場標准、技術缺口、品牌和知識產權及質量認證等方面,使中國的汽車工業四大合資企業完全置於外方的控制之中。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汽車業(主要是指轎車)自主開發能力以及高水平地達到國際要求的國產化能力難能進步是不令人奇怪的。合資10年,上海桑塔納戴著「十年一貫制」的帽子,並沒有什麼開發能力可言。相反,有跡象表明,限制合資企業中方的自主開發能力是某些外商喜歡用ckd(完全散件組裝)方式的原因。在這種ckd的模式下,中國企業永遠只能獲得即將過時的生產技術,甚至連這種技術也無從獲得。中方盡管擁有多數股權,但技術引進決策權掌握在外方手中,只能淪為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體系中的低級加工組裝工廠。這反映出跨國公司始終將核心技術和研究開發掌握在母國手中,對東道國的技術進步作用極為有限。 跨國並購後,跨國公司子公司可以通過對當地技術研究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科技開發素質,這可能改善國內的技術創新環境,因為科技開發人員可以在國內外廠商之間流動。但是,外資進入國內市場,同時還會提高技術人員的僱傭成本,這就從相反的方向影響了研究開發成本。而且,正是由於財務雄厚的跨國公司抬高了技術人員薪水,國內企業的研究與開發隊伍穩定性更差了,這可能對這些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的連貫性帶來深刻的影響。總的看來,跨國公司對國內廠商創新能力這方面的影響非常復雜,很難估測其凈效應。 技術擴散是國內廠商研究開發創新動力和能力受影響的另一渠道。由於研究人員在公司間的流動性導致的技術泄密、產品拆裝等模仿手段的使用,以及跨國公司本身的示範作用等因素,都避免不了導致跨國公司技術不同程度的無意擴散。它雖可能使國內廠商獲益,卻也會抑制它的技術創新動機。在存在技術擴散的環境,不僅模仿者的產品會使創新廠商失去一部分市場,使後者無法實現其創新的全部價值,而且模仿者還提高了技術創新能力,對對手未來的市場地位形成潛在威脅。所以研究開發溢出效應降低了廠商的創新動機。 2.跨國並購可能會抑制國內企業家要素的積累和成長。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除了依靠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積累和成長外,更重要的是依靠本地企業家要素的積累和成長。企業家要素是當地技術、生產和組織創新的源泉,也是調動當地各種資源,形成當地經濟長期發展基礎的關鍵要素。跨國公司在兼並與收購後為了貫徹其全球戰略,往往會控制公司的主要領導地位,原有中方領導者或者被迫服從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安排,或者被排擠到次要位置。同時,跨國公司為在東道國取得壟斷高額利潤,往往採取傾銷等手段打擊國內同類競爭者。跨國公司憑借其雄厚的財力,在廣告、銷售渠道等方面採取咄咄逼人的態度,往往使得國內企業家無法與之抗衡而導致企業破產倒閉或者陷入苦境。國內手機市場洋品牌一統天下,膠片市場上柯達、富士兩巨頭的低價傾銷,以及飲料市場上兩家「可樂」的稱霸,無一不體現了公司對當地企業家要素的壓制與排斥,結果造成相應領域本國經濟長期發展動力的不足。 3.會導致本國企業在國際分工中的依賴性。 在當代國際分工中,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管理技能和銷售技能是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於優勢地位的基礎。中國的企業一般還不具備這種能力與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地被跨國公司捲入國際分工活動,這就造成其在參與國際分工中對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技術、管理和銷售渠道等方面的依賴。 4.可能會導致國民財富的流失。 跨國公司在收購兼並國有企業時,傾向於低估國有企業資產,在國有企業處於經營困境時表現得尤為突出。如果並購前沒有對國企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進行合理評估,往往會在並購中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近年來與外商合資的國內企業的名牌、商標一個個消失,應在未來並購中引起相關人士的高度重視。 此外,並購後外方的利潤匯出也值得關注。目前我國市場機遇空間廣闊,外商把大量利潤以再投資的形式追加到三資企業中,但這只是暫時現象。當外商完成規模擴張後,大量利潤匯出在所難免。外商壟斷了我國的某些行業,使他們不僅可以獲得正常利潤,而且也能獲得超額壟斷利潤,這是國民財富的巨大流失。 5.可能會削弱國家宏觀調控力度。 一些公司的子公司已經遍布於我國國民經濟各個行業,並在部分行業形成寡頭壟斷和獨家壟斷的局面。這些行業經營發展戰略,已經脫離了國家的行業監督,如子午線輪胎、液壓挖掘機、程式控制交換機、部分家電產品,在企業數量、生產品種和規模、生產布局等方面,行業主管部門、國家綜合經濟管理部門都無從干預和協調。跨國公司母公司從其全球戰略經營出發,來安排子公司在我國的發展,不僅背離的行業總體規劃,而且使國家的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手段的調節力度下降。例如,跨國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投資,它們在我國國內的子公司可以對金融政策作出較少的反應;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可以採用高進低出、轉移定價,抽逃利潤的方法,使企業長期微利或虧損,以逃避稅收,從而損害國家財政政策。 對策 基於以上利弊分析,我國的企業在接受跨國公司並購時應堅持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跨國公司及其外國直接投資活動的介入應當以不損害當地企業的成長發育為限,二是跨國公司永遠只是促使當地企業發展的一個配角,而不是主角。超越了這些限製造成的只是對當地經濟發展潛力(資源比較優勢)的浪費和對當地「自立」根基(當地企業)的扼殺。反之,如果是外國直接投資適度介入,則跨國公司還會促使當地企業的成長及東道國自立目標的快速實現。 具體說來: 1.要保護和發展支柱產業。凡涉及到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產業,在並購中一定要堅持中方的多數股權以及技術的控制權。 2.針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技術引進標准和增值率。要盡量避免跨國公司通過並購提供低水平技術,導致並購後的企業停留在跨國公司全球價值增值鏈條中的低水平層次這種情況。對於並購後企業產品價值增值超過相應標準的行為還可以給予優惠。 3.完善國內競爭法規。應制定反壟斷法,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盡量減少由於外資進入而導致的市場扭曲和對本國企業家才能要素的抑制。 4.完善並購前國有企業資產評估機制。堅持建立高質量的資產評估隊伍和公正的評估機構,評估時要充分考慮國內企業原有市場、商標、商譽等無形資產的價值。 跨國並購浪潮給我國的企業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面對虎視眈眈的國外跨國公司,中國企業家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即將到來的國企兼並收購浪潮中,保持民族產業的相對獨立性,並藉助兼並與收購使自己的企業發展壯大。同時,中國企業也應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走出國門,去兼並收購國外的企業,以使跨國並購的種種優勢在我們自己身上得以實現。 這里所說的支柱產業,不僅包括能源、化工、電子、鋼鐵等傳統的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產業,更應當包括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它們代表未來國際生產分工的制高點,決定著未來世界財富的分配。在這些領域中,應有限制地實施市場准入,不能全面開放。即使允許這些領域的兼並與收購,也要確保中方的多數股權和絕對的技術決策權。在這方面,無論是美、日等發達國家還是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強調「民族產業」的問題。美國80年代曾就外國人以收購股票形式對美國企業並購、進而接收美國的經濟主權這一問題進行過深入的討論,並根據1988年通過的貿易法案中的5021條款,制定了為國家安全而採取的限制性措施,主要內容是,凡是被認為影響了美國國家安全的企業並購活動要受到專門委員會的審查。總統根據該委員會的建議,可以下令阻止外國投資者的該類活動。日本則一貫有制度不透明、非貿易壁壘多的名聲。韓國則規定外資企業不準與當地企業競爭,更不用說收購當地企業了,而且還有外資逐漸退出的要求。

⑦ 我國企業跨國並購具有哪些優勢

一、跨國並購大幅度降低了企業擴張的風險和成本。投資新建的方式並不僅僅涉及到建設新的生產能力,企業還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金獲取穩定的原料來源,建立有效的銷售渠道,開拓和爭奪市場。在並購情況下,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原有企業的原料來源、銷售渠道和市場份額,在資金市場方面也可利用原有企業的渠道融資,從而大大減少了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降低了風險和成本。
二、跨國並購節省了建廠時間。對製造業來說,並購方式最基本的好處就是可以省掉建廠時間,迅速獲得現成的生產要素,立即建立國外的產銷據點。因此,並購方式有利於企業迅速抓住市場機會。因此,當迅速進入外國市場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主要目標時,並購必然成為受到偏好的投資方式。
三、跨國並購能充分利用經驗曲線效應。企業通過並購,不但獲得了原有企業的生產能力和各種
資產,還獲得了原有企業的經驗,經驗————成本曲線效應對混合並購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在新的經營領域,經驗往往是一種有效的進入壁壘。通過混合並購,繞開進入壁壘而建立的混合一體化企業,其各部分可以實行經驗分享,形成一種有力的競爭優勢。
企業通過並購能夠實現經驗共享和互補,這種經驗不僅包括經驗曲線效應,也包括企業在技術、市場、專利、產品和管理等方面的特長,還包括優秀的企業文化。企業通過並購可以將上述經驗在各分部之間實現共享或取長補短,產生互補效應。
四、通過跨國並購能獲得科學技術上的競爭優勢。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產品成本、質量的競爭往往轉化為科學技術上的競爭,因此,企業往往為了取得生產或產品技術上的優勢而進行並購活動。
五、能夠迅速進入東道國並佔領市場。跨國並購有效地降低了進入新行業的壁壘。首先,企業在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時,必然面臨著現有企業的激烈反應,若小規模進入,又面臨成本劣勢。其次,由於產品差異的原因,用戶從原產品轉向購買新進入者的產品時,需要支付高額轉置費用,令新企業難以佔領市場。第三,資金限制。某些資金密集型行業要求巨額投資,企業進入時,存在較大的風險,使企業在籌資方面有一定困難。第四,由於原有企業與銷售渠道之間已建立了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新企業要進入該領域必須打破原有企業的市場網路,才能獲得有效可靠的銷售渠道。
六、能夠有效利用被並購企業的資源。通過跨國並購有利於獲取用創建方式所難以得到的各類經營資源,主要有以下幾種:1.獲取原有分銷渠道。通過並購方式,跨國公司可以利用被並購企業在當地市場的分銷渠道,以及被並購企業同當地客戶和供應商多年來所建立的信用,使跨國公司能迅速地在當地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並且還可以順便把跨國公司的其他子公司的產品引入該市場。2.獲取被並購企業的技術。並購發達國家的企業,可以獲得該企業的先進技術和專利權,以提高跨國公司的技術水平。3.利用原有的管理制度和人力資源。採取並購作為直接投資的方式,可以不必重新設計一套適合當地情況的經營管理制度,而直接利用現有的管理組織、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員。這樣可以避免對當地情況缺乏了解而引起的各種問題。當跨國公司迅速發展時,並購可以緩和管理人員相對缺乏的現象。由於種種原因,跨國公司往往不把被並購的企業所經營的業務同自己的業務完全結合起來,從而被並購企業在某種程度上繼續保持其經營特色。因此,利用熟悉本企業業務和當地情況的被並購企業的管理人員可以大大減輕跨國公司在管理上的壓力。此外,跨國公司有時還可以通過並購學習外國先進的管理方式。4.獲取被並購企業的商標、商譽等無形資產。並購國外現有企業,往往可以利用其商標的知名度,迅速打開市場。如果目標企業同跨國公司的產品種類差別甚大時,並購方式可以迅速增加跨國公司的產品種類。尤其當跨國公司跨越原有產品的范圍而實行多樣化的經營時,如果缺乏有關新的產品種類的生產和營銷方面的技術和經驗的話,採用並購方式則顯然更為穩當。5.利用目標企業的特有資產。為了獲得目標企業的特有資產也可能是跨國公司選擇並購方式而不選擇創建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有時目標企業擁有跨國公司所需要的資源,例如,跨國公司為了確保石油、金屬礦石等原料供應,便可以通過並購方式來利用被並購企業的特有資產。
七、能夠享有對外直接投資的融資便利。跨國公司為了進行國外直接投資常常要向資本市場獲得資金融通。同創建方式相比,並購方式更容易爭取到資金融通,因為並購方式具有較小的不確定性。其次,並購方式收益快,往往能更快地收回投資;跨國公司一旦有了並購目標企業後,就可以採取以下方法,避免創建方式直接投資的風險,減少自有資本的直接投入。 1.採用以股換股的方式進行融資。隨著股份公司的建立和發展,大量股份公司的股票上市流通,企業就有可能通過股份公司之間相互交換股票方式,掌握目標企業一定份額的股票,從而控制他人股本,佔有他人企業。 2.以目標公司的實有資產和未來收益作抵押,在證券市場上發行公司債券。 3.以目標公司的實有資產和未來收益作抵押,直接從金融機構融資。正因為並購方式有 「快」的特點,有的跨國公司還把並購方式作為資金外逃以躲避政治風險的手段。

⑧ 跨國並購的類型有哪些

海外並購是本國企業到國外去並購外國企業 外資並購是外國資本在國內並購我國企業 跨國並購就是跨越國際的企業並購行為。

閱讀全文

與家電跨國並購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定製六平方紅宇牌櫥櫃雷多少錢 瀏覽:737
寧波義大利傢具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636
築巢家居質量怎麼樣 瀏覽:698
上猶千惠家電電話多少 瀏覽:547
家居商場里東西有虛假怎麼辦 瀏覽:310
2020年九月多久適合裝修 瀏覽:125
鋼結構柱子用什麼材質裝修 瀏覽:943
量手定製對戒卷什麼意思 瀏覽:373
什麼木質傢具對人體健康有益 瀏覽:158
衣櫃kd軟體怎麼用 瀏覽:696
國家電網客服簡歷怎麼寫 瀏覽:877
裝修二級都能幹什麼活 瀏覽:946
金牌櫥櫃裝了多少錢 瀏覽:116
4米櫥櫃一般用多少板 瀏覽:211
為什麼裝修公司要送家電 瀏覽:874
連接衣櫃裡面的螺絲怎麼拆 瀏覽:63
大贏家電玩城怎麼老輸錢 瀏覽:717
建材門店導購怎麼樣啊 瀏覽:839
裝修垃圾有什麼東西 瀏覽:606
西安哪個建材市場出售白灰 瀏覽:30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