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爾為什麼收購GE
3000多的機子在海爾很正常的 海爾的高端機是貴 比如說ES60H-T1(E) (E) 代表是非家電下鄉 ES60H-Z3(XE) XE就是鄉下產品
⑵ 海爾成功收購GE了嗎
現在還沒定論看看下面的資料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藉助跨國收購加速國際化的進程,同時隨著國際產業間的分工不斷轉移,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希望擺脫傳統產業的束縛,跨國並購也日益成為中國企業家心中的樂土,可惜這些年雖然跨國並購不斷,真正並購成功的並不多,前有TCL收購湯姆森、阿爾卡特出師不利,後來台灣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宣告失敗,唯一值得大書特書的便是聯想12億美元收購IBM PC業務。 2005年海爾12.8億美元收購美泰克失敗,僅僅三年之後,更為轟動的是海爾欲出資40-80億美金收購GE白色家電業務,一出更為壯觀的蛇吞象即將上演。 作為中國的國有企業,無論是藉助私募基金、銀行貸款還是過橋貸款,想必海爾在資金上不會遇到太大的問題,問題肯定出在海爾報出的收購價格值與不值以及收購之後是否真的能夠帶動海爾的國際化進程。 即使在收購IBM PC之前的聯想,應當說在運作管理上已經實現了國際化,早在2000年便聘請麥肯錫作為公司的咨詢顧問進行ERP推廣,聯想收購IBM PC業務更是聘請美林證券作為收購顧問,由於當時欲收購IBM PC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太多,聯想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評估,對聯想掌控IBM PC業務的可能性及IBM運營PC業務虧損的現狀做了充分的分析,可以說聯想收購IBM PC業務的成功與聯想科學的收購決策評估流程有關,更與當時產業的大環境有關,如今海爾收購GE白色家電業務面臨的競爭要遠比聯想當初收購IBM PC要激烈的多,博世-西門子、韓國三星、LG電子每一個國際化運作經驗和實力都在海爾之上。 聯想成功收購IBM PC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是楊元慶,記得柳傳志曾經說過,如果沒有楊元慶,可能聯想也不會收購IBM,這句話一方面是謙虛,也說出了楊元慶在收購IBM PC的重要作用,聯想收購IBM PC三年來的成功運作也證明了柳傳志的這句話絕非謙虛,楊元慶成為這三年聯想成功國際化的關鍵。 雖然三星總裁李健熙可能因罪入獄,沒有人否認李健熙對三星的貢獻,李健熙獨特求學經歷決定了其對日本及歐美市場的了解,李健熙的偏執也造就了現在國際化的三星,同樣聯想收購IBM PC的成功與楊元慶的偏執與好學有著決定性的聯系。 聯想收購IBM PC的成功與楊元慶大量使用外籍人士進入高級管理層有關,從收購之初的史蒂夫·沃德到現如今的阿梅里奧,包括一半以上的高級管理人員為外籍人士,聯想在僱傭外籍人士的開明造就了聯想今日的成就,這一點從ACER使用蘭奇作為總裁也可以得到體現,ACER能有如今的成功與蘭奇的意外崛起有很大關系,當初ACER收購德州儀器筆記本部門雖然以失利告終,卻意外的獲得了當時作為TI歐洲主管的蘭奇,蘭奇的崛起帶動了ACER的崛起不能不說是ACER收購TI筆記本業務的意外之喜,也可以印證外籍人士做國際化中的重要作用。 其實楊元慶還是要感謝柳傳志給了他寬松的管理環境,這一點並不是所有的國有控股企業都可以辦到,也是海爾將來即使成功收購GE白色家電業務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同為走向國際化的中國知名企業,同樣是藉助收購而且是蛇吞象的收購,聯想昨天面臨的問題將來海爾都要面對,聯想安然度過危險期進入贏利性增長,海爾能復制甚至超越嗎?(作者:老杳) 轉載
⑶ 海爾成立於那一年
中國海爾創立於1984年,經過30年創業創新,從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專展成為全球家電第一品牌屬。海爾秉承銳意進取的海爾文化,不拘泥於現有的家電行業的產品與服務形式,在工作中不斷求新求變,積極拓展業務新領域,開辟現代生活解決方案的新思路、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引領現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創新獨到的方式全面優化生活和環境質量。
⑷ GE和海爾是什麼關系
GE和海爾沒有關系,GE是通用電氣公司的簡稱,是美國企業,海爾是中國企業。
通用電氣公司,為世內界上最大的提容供技術和服務業務的跨國公司。自從托馬斯·愛迪生創建了通用電氣公司以來,GE在公司多元化發展當中逐步成長為出色的跨國公司。
海爾集團為美好生活解決方案服務商。在互聯網和物聯網時代,海爾從傳統製造企業轉型為共創共贏的物聯網社群生態,率先在全球創立物聯網生態品牌。
(4)青島海爾並購通用家電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海爾旗下品牌:
1,統帥
統帥為海爾集團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推出的定製家電品牌。目標人群主要是倡導個性、時尚、簡約生活方式的年輕消費群體。
2,卡薩帝
卡薩帝為海爾集團高端家電品牌。卡薩帝Casarte名字的靈感源於義大利,品牌定位為「創藝家電、格調生活」。
⑸ 被海爾收購的美國通用公司最後怎麼樣了
據報道,海爾收購美國通用電氣家電公司後,截止18年上半年通用電氣家電公司的收入就增長了11%。
⑹ 海爾並購三洋時間 site:money.163.com在什麼時候
2011年7月29日,海爾集團公司宣布意向收購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下稱「三洋電回機」)在日本和東南亞答地區洗衣機、冰箱等電器業務。收購的業務主要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主要涉及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具體細節還在進一步協商,預計在2011年9月底簽署正式協議。
⑺ 海爾張瑞敏問答:海爾收購通用家電這部分是出於什麼樣的戰略考慮,對海爾的品牌會有哪些影響
海爾張瑞敏:原來的品牌價值就體現在產品規模化上,誰的佔有率高誰就是品牌。
⑻ 海爾集團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海爾集團
海爾集團是集科研、生產、貿易及金融等於一體的國家特大型企業。10幾年前,海爾的前身還是一個虧空147萬元,資不抵債,工人拿不到工資,管理極為混亂的集體企業;到1998年,海爾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62億元,利稅10個多億,產品出口到87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創匯7665萬美元。海爾的發展受到哈佛大學、《財富》雜志、《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的關注。
海爾發展之快的主要動力是創新精神,海爾精神——「敬業報國、追求卓越」8個字就是創新精神的體現。
海爾集團現在已擁有各項專利1700多項,是中國申報專利最多的企業。1998年,海爾平均每個工作日開發一個新產品,每天申報兩項專利,全年完成新產品、新技術262項,有236項成果實現商品化,商品化率達90%,科技貢獻率達63%。
海爾集團發展至今天,我們深深體會到技術創新是企業高速、穩定、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實現國際化的海爾的基石。名牌戰略是海爾創新精神的載體,海爾名牌戰略實施的過程,就是技術創新的過程。
(一)造就海爾冰箱名牌
自1984年海爾集團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成立至1991年的7年時間里,海爾在實施名牌戰略過程中,堅持技術質量上的高起點,強化全員質量意識和產品質量意識,堅持技術進步,通過狠抓產品質量,創立了海爾冰箱名牌。
1.堅持技術、質量上的高起點。1984年成立的青島電冰箱總廠是輕工業部最後一批電冰箱定點生產廠家,當時市場上國產冰箱已有100多個牌號,競爭非常激烈,但是沒有「名牌」冰箱。因此,在海爾剛開始生產冰箱時,就提出了「名牌戰略」的口號。「名牌戰略」的核心就是產品的高質量。
1985年,海爾從德國引進了先進技術,生產出我國乃至亞洲第一代四星級冰箱,領先一步在國內市場形成了質量可靠和技術先進的優勢。很快海爾便以高新技術、高質量的產品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信任。
2.強化全員質量意識,強化產品質量管理。要創名牌冰箱,就要從抓質量入手。海爾認為:人是質量中最關鍵的因素,第一流的產品是第一流的人干出來的,質量實質上是職工整體素質的體現,抓質量應該首先從人抓起。
1985年,集團總裁張瑞敏毅然決定,將76台存在一定質量問題的冰箱,由責任者親自用大錘砸毀。這次事件在職工中造成極大的震動,職工的質量意識從此有了質的提高。
3.堅持技術進步不停頓。海爾在發展過程中十分注重技術開發,不斷否定自己,加快更新換代的步伐,始終保持技術上、質量上的發展創新,確保了市場上的技術領先地位。我們在無氟節能冰箱研製上已達到國際最高水平,成果曾代表中國和亞洲先後參加了美國「世界地球日」,維也納「氟利昂及哈龍替代國際學術交流會」,印度新德里「國際無氟成果研討會」等多個國際學術交流會,引起世界的轟動,被世界環保組織譽為「世界多一個海爾,地球多一份安全」。
(二)從單一的冰箱名牌到多元的海爾品牌
1992年我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海爾抓住時機先後兼並青島電冰櫃總廠、青島空調器廠和青島紅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8個企業,並投資興建海爾園開始二次創業,現在海爾產品涉及冰箱、冷櫃、空調、洗衣機和彩電、計算機、手機等領域,形成46個系列,8600多個品種規格的多元化產品群。
海爾在二次創業、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通過立足市場來發展名牌,通過強化管理來鞏固名牌,通過聯合艦隊來延伸名牌,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確立海爾品牌地位。
1.立足市場,發展名牌。以市場規律為依據,在質和量的矛盾面前,海爾總是首先確保產品質量、管理,然後再擴大產量、規模,以質取勝,以名牌取勝。
新產品開發以市場需求為坐標,新產品從設計、試制到投產過程中都按名牌產品的要求進行管理,從而保證每一代新產品投入市場都能成為佔領市場的新式武器。每當一個新產品問世後,我們就不斷尋找其不足之處,了解市場的需求和用戶的心理,以此設計新的產品,開拓新的消費需求領域。
海爾始終堅持「用戶第一」的思想。海爾認為,名牌要靠用戶和市場認可,名牌更要靠優良的服務來創造和維護。因此,海爾把售後服務看成創造名牌、宣傳名牌、維護名牌、發展名牌的重要環節和首要領域。1996年6月,海爾集團榮獲美國優質服務科學學會頒發的「五星鑽石獎」,這是亞洲家電行業第一家榮獲此殊榮的企業。
2.強化管理,鞏固名牌。海爾在追求一流產品的同時,十分重視追求一流的管理,以質量為中心從嚴治理,花大力氣強化以質量為主線的科學管理體系。在引進先進的工裝設備同時,全面引進先進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標准,積極推行質量否決權制,把一切質量過失否決在生產過程中。
管理方法不斷改進創新,以基礎管理和現場管理為重點,把IE、6S活動、網路技術、全面質量管理、系統工程和價值工程等引入企業管理,使名牌產品處於先進的全方位優化管理之中。
良好的效益來源於科學的管理,經過十幾年的不斷探索和完善,海爾形成了一套符合企業特點的、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日清日高管理法,即OEC管理,形成企業內部的良性運轉機制,並造就出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多年以來,海爾一直把抓管理放在首要位置,並且不斷推陳出新,結合實際創造了許多很有特色的管理方法,深化了OEC管理,豐富了OEC管理的內涵。
3.聯合艦隊,延伸名牌。在市場競爭中,有名牌,但沒有規模,則名牌無法發展與保持;有規模但無名牌,則規模也不可能實現。為此,海爾提出了「聯合艦隊」的管理模式,即海爾集團的模式不應是一列火車,而應是一支聯合艦隊,每一艦只都有自己很強的戰鬥力,又可聯合作戰,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這樣,就能以一個名牌產品發展成為一個名牌群,延伸了名牌的范圍。
現在,海爾的產品形成了變頻系列、抗菌系列、健康系列、環保系列、智能化系列家電等42個系列,8600多個品種規格的名牌產品群。海爾產品從整體上形成優勢,每一個系列又具有不同的創新點,分別在技術、概念、需求、外觀設計等方面獨具特色。
4.技術創新,確立品牌地位。技術創新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掌握市場主動權,進而成為行業領先者和市場領袖的基本條件。通過技術創新,海爾成功地確立了海爾品牌在國內市場的地位。技術創新成為企業持續、穩定、高速發展的基礎。
海爾在進行技術創新時遵循著三條原則:「課題市場化」、「成果商品化」、「目標國際化」。
海爾認為市場是所有企業一切工作的起點和歸宿,因而技術創新的課題要從市場中來,又要服務於市場。海爾在確定課題時,緊緊把握住從市場出發,從消費者的不滿意點、遺憾點、希望點出發的原則,形成「課題來自於難題」的局面。如,為解決消費者難題而開發的小小神童,在兩年多的時間里「繁衍」了九代,產銷量突破100萬台,並出口到輕易不進口家電產品的日本、韓國等國家,在世界家電市場引起巨大的轟動。
成果商品化,創新開發的新技術、新產品,最終要通過商品化回到市場。技術創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場效果,這是檢驗技術創新工作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准。海爾集團1998年具有新產品、新技術262項,有236項成果實現商品化,商品化率達90%。
目標國際化就是要求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在所屬技術領域內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技術創新工作絕不能閉門造車,必須立足高起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最新科技手段來保障技術創新成果的生命力和競爭力。目前海爾已進入影響集團及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領域,開展了以CFC替代、節能、靜音化、數字化、信息、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等為主的多方面超前研究。海爾現已形成了較強的技術儲備能力,技術儲備項目達到68項。
(三)爭創國際名牌
1998年以來,海爾集團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創國際化的海爾。海爾提出的「國門之內無名牌」的思想,實質是在國內市場取得穩固的地位後,要到國際市場上競爭,逐步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自己良好的品脾形象。爭創國際化的海爾是海爾集團今後發展的戰略目標,這是海爾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需要,也是經濟全球化趨勢對海爾的必然要求。
1.先難後易,打開國際市場。海爾採取「先難後易」的出口戰略,即首先進入發達國家建立信譽,創出牌子,然後再以高屋建瓴之勢佔領發展中國家的市場。
歐美發達國家對於家電產品要求標准都較高,而且不少國家都有較為嚴格的安全證。如美國的UL認證、加拿大的CSA認證、歐共體的CE認證等,要向這些國家出口就必須通過上述認證。現在海爾產品先後通過了UL,CSA,SAA,VDE,CE,SASO15個種類、48個國家的國際認證。海爾產品先後打入了美國、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目前海爾冰箱、冷櫃、空調、洗衣機等幾大骨幹企業都已通過了國際質保體系方面最高認證——ISO9001認證,和國際上環保體系方面最高認證——ISO14001認證,促進了海爾的對外出口。
海爾的出口量逐年翻番,以海爾產品的高質量樹立了國際市場的信譽,並堅持在發展中對國際市場布局進行多元化戰略調整,有利地開拓了國際市場的大好局面。目前爾產品已出口到包括歐美、日、中東、東南亞、非洲等87個國家和地區。1998年,海爾冰箱、冷櫃、空調、洗衣機等四大主導產品,出口量分別同比增長21%,144%,183%,134%。全年出口創匯達7665萬美元,較1997年同期增長36%。
2.構建海外專營網路,實現全球市場競爭。全球化的營銷網路是保證產品大批量出口國際市場,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關鍵。立全球化的營銷網路是海爾營銷的戰略目標。
目前,海爾已在海爾外發展了49個經銷商,銷售網路達3000多個,並在中東和德國分別建立了「國際物流中心」。
經過多年的努力,海爾產品出口海外市場的布局日益合理,歐美地區佔60%,東亞地區佔16%,表現出市場多元化的特點,有效地規避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在美國銷售的184升以下的冰箱中,有20%來自中國海爾;海爾在菲律賓的LKG公合作生產的海爾牌冰箱打破了菲律賓冰箱市場被日、美等產品壟斷的局面,在菲律賓大的連鎖店超市SM里,海爾冰箱隨到隨銷,受到當地消費者的歡迎。
3.「三個三分之一」。海爾以創國際名牌為導向的國際化戰略,通過以國際市場作為發展空間的「三個分之一」的目標正在加快實施與進展。
「三個三分之一」,也就是全球市場的發展規劃。海爾產品1/3國內生產國內銷售;1國內生產國外銷售;1/3國外生產國外銷售。
國外建廠、生產、銷售,是海爾創國際名牌,把自身建設成為國際化的海爾的非重要一步。在國內生產國內銷售、國內生產國外銷售的前兩步成功邁出之後,海爾在外建廠、生產、銷售上也邁出了前進的腳步。海爾先後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等國輸出技術並設廠生產,產品實現了當地生產、當地銷售。1999年4月日,海爾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建立大型獨資家電生產基地,形成了海爾產品在美國的計、生產、銷售一條龍系統,全面進軍國際市場,實現全球競爭。海爾在銷售中努力過質量、售後服務等樹立海爾品牌的國際形象。在歐美、東南亞地區,海爾的廣告牌巨型燈箱廣告同世界名牌家電比肩而立;海爾藍和海爾標志的用戶服務車也在當地形一道獨特風景。另外,海爾建立了的全球的電話服務體系,讓海爾的用戶無論身處世界何地,都能享受到海爾的星級服務。
4.國際化的信息、技術開發網路。海爾要創國際知名品牌,建成國際化的海爾,必然要在國際市場上同歐美、日等國家的知名品牌競爭,國際化的信息、技術開發網路是海爾產品取勝的保證。海爾集團以高額的投入加快國際化的進程,並力爭達到全面與國際化接軌。
國際化信息網路由「緊跟國際先進技術產品分析、評審」的內部機制與由漢城、東京、里昂、洛杉磯、蒙特利爾、阿姆斯特丹、矽谷、悉尼、台灣、香港等建立的10個信息分中心組成的外部網路構成。通過內外部的統一,獲得並利用最新的信息開展技術創新工作,實現滿足國內外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
國際化技術網路由國外戰略聯盟系統與工業設計系統和國內廣泛的產學研聯合體組成,實現海爾產品在技術、產品上的個性化,適合全世界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分市場的需求。國外戰略聯盟工作系統以圍繞企業發展戰略與國際上先進企業進行全面合作。與義大利梅洛尼公司的進一步合作,使海爾集團在國內鞏固了洗衣機技術的領先地位。另外還與德國的邁茲、荷蘭飛利浦、日本松下分別在全媒體技術、數字化技術、變頻技術等方面建立了技術聯盟關系,形成海爾在高新技術方面的優勢;工業設計系統為海爾產品進行了PI提案開發、產品個性化設計、家電產品人——機接點等課題的研究,為海爾產品覆蓋全球進行設計開發,形成海爾產品在工業設計方面的整體優勢。
海爾在國內有廣泛的產學研聯合體。海爾集團控股經營國家級科研機構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海爾以控股方式與國家廣電總局廣播科學研究院合資成立海爾廣科數字技術有限公司;海爾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美國C-MOLD公司合資組建北航海爾軟體有限公司。
海爾同國內外大公司、科研機構、大學等成立了48個聯合研究中心。海爾還先後與復旦大學、上海交大、浙江大學合作建立了5個博士後工作站,在化學及材料、數字技術、軟體技術、生物工程、海外本土設計等方面開展博士課題研究。通過廣泛的產學研聯合,有效地加速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海爾的國際化戰略是對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必然結果。由於海爾堅持創國際名牌,樹立國際信譽,因此在國際市場上逐步樹立了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1998年11月30日,英國《金融時報》進行的亞太地區最具信用公司評比中,海爾成為亞太地區進入前十名的企業中惟一的中國企業。同時,美國權威的《家電》雜志公布全世界范圍內增長最快的家電企業,海爾排在美、日等家電名牌之前,名列榜首。
海爾將進一步全面推進企業國際化戰略,爭取早日實現進入世界500強的宏偉目標。
⑼ 海爾公司是哪一年成立的
海爾公司是在年成立的。
海爾(前身為青島電冰箱總廠)是中國一家著名的家電品牌,由創始人張瑞敏創立於1984年,總部位於青島。旗下產業涉及冰箱、家電、家居、生物制葯等領域,品涵蓋冰箱冷櫃、洗衣機、智慧家電和定製產品等八大品類。
1999年在海外建立了第一個工業園——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海爾工廠;2016年公司布局全球品牌集群,收購通用電氣家電。2018年10月5日,青島海爾公布在法蘭克福上市的計劃。
(9)青島海爾並購通用家電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海爾公司的品牌
海爾
海爾,海爾集團家電主品牌。秉承銳意進取的海爾文化,品牌定位「綠色理念」。
統帥
統帥統帥,是海爾集團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推出的定製家電品牌。目標人群主要是倡導個性、時尚、簡約生活方式的年輕消費群體。
卡薩帝
卡薩帝海爾集團高端家電品牌。卡薩帝Casarte名字的靈感源於義大利,品牌定位為「創藝家電、格調生活」。
亞科雅
亞科雅AQUA家電「AQUA」源於義大利語,本意為「水」。AQUA誕生於琵琶湖畔的滋賀縣,是海爾集團日本市場高端家電品牌,依託三洋電機洗衣機事業50多年的輝煌歷史,品牌內涵為AuthenticQuestionUniqueAnswer(追求極致價值)。
斐雪派克
斐雪派克品牌logo斐雪派克是紐西蘭國寶級電器品牌、全球頂級廚房電器品牌、世界著名的奢侈品品牌,至今已有80餘年歷史,自創建之始,便強調關注用戶體驗,追求卓越設計。
⑽ 嗯青島海爾集團成立時間
中國海爾創立於1984年,經過30年創業創新,從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內體小廠發展容成為全球家電第一品牌。海爾秉承銳意進取的海爾文化,不拘泥於現有的家電行業的產品與服務形式,在工作中不斷求新求變,積極拓展業務新領域,開辟現代生活解決方案的新思路、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引領現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創新獨到的方式全面優化生活和環境質量。
2015年8月,海爾集團榮登《中國製造企業協會》主辦的「2015年中國製造企業500強」榜單,排名第24位。[1]
2016年1月15日海爾集團與美國通用電氣簽署[2] 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全球范圍內合作,同時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將整合通用電氣的家電業務,通用電氣將從海爾獲得54億美元的現金對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