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響電價水平的因素包括哪些具體有哪些方面
影響電價水平的因素很多,有企業內部的微觀經濟因素,也有企業外部的宏觀經濟原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外部因素影響常常決定著經營過程的成本,因此正確分析這些外部因素對電價水平的影響,從而及時、正確地做出決策成為電價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1)需求關系對電價的影響。
1)需求的概念。需求是表示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條件下,顧客願意並能夠購買某種商品或勞務的單位總量。一定時期一般是指一季、一年或更長一段時間;一定條件是指該產品的價格、競爭產品的價格和供應數量、消費者的收入及興趣和愛好等。影響需求的因素很多,主要的決定因素有消費者的個人收入或財富、其他競爭產品或相關產品的價格以及消費者的愛好等。2)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的價格彈性是指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化的反映量度。不同的商品,其價格彈性也不一樣。
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主要因素有如下:
a.商品的可替代性。易替代的商品,其價格彈性較大,一般商品的價格彈性大於1,而替代性差的商品,則與其相反。b.消費者對商品的必需程度。必需品的彈性值較小,說明當其價格在一定范圍內變動時,需求量變化很小,而非必需品則與其相反。
c.商品的檔次。高檔貴重商品的價格彈性較大,這些商品的費用占消費者收入的比重較大,低檔商品則相反。
3)需求關系對電價影響。電能是一種比較緊缺的商品,制定電價時既要以價值為基礎,又要適當地反映電能的供求關系。同時電能也是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可替代性差,其需求彈性系數較小,當價格需求彈性系數小於l時,電價變動對社會需求的影響較小,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很多國家政府都干預電價的總水平,即政府定價。
(2)自然資源對電價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電價的影響。是通過成本影響發生作用的,主要表現為資源、時間、季節等自然因素對電價水平的影響。由於我國面積較大,東西南北自然條件相差懸殊,制定電價時,必須考慮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量的差異。1)資源因素。我國是一個煤炭、水力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但資源分布極不平衡,煤炭蘊藏量主要集中在山西省,水力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雲、貴、川、藏);一次能源的礦產資源由於自然條件不同,同量的勞動投入和資金投入產出的產品數量和質量也不同,因此在制定電價時就必須考慮資源條件的這種差別。
2)時間因素。在制定電價時,時間也是影響電價水平的重要因素。這是由於電力生產傳輸、銷售同時完成以及電能具有不能大量存儲的特點。電能的生產是連續的,而地區用電負荷是隨晝夜時間不同而不斷變化的。由於電力生產峰谷差的形成,造成高峰時售電成本和低谷時售電成本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制定電價時必須把時間因素作為影響價格水平的一項內容來考慮。
3)季節因素。季節的不同是影響電力價格水平的又一個重要因素。確定電價考慮季節特點,這主要是由水電特點決定的。在枯水季節,水電容量已不能滿足,需要火電來補充負荷的需要,致使電網的平均售電成本升高,因此季節特點是影響電價水平的重要因素。它是電價總水平內制定分類電價的一個重要依據。
(3)歷史和社會因素對電價的影響。
1)歷史因素。歷史遺留下來許多不合理的價格,例如化肥、燒鹼、電石的價格偏低,不可能在很短時間內一次調整到位,一次調整幅度過大,將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社會穩定帶來巨大沖擊。因此,對待歷史遺留問題,必須採取分步驟、分階段調整的辦法。在每次調整中,使其逐步接近社會平均資金盈利率的水平,而不是不顧實際地隨意調整。
2)社會因素。許多社會方面的因素也影響著商品價格與價值的偏離。為了扶持農業的發展,對於種植業、農業經濟作物,特別是排灌用電,長期實行的優惠政策,尤其是在貧困地區,對農業用電的優惠政策很難全部立即取消。這樣利用價格杠桿調節供求關系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
3)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實質上是歷史的、社會的諸多因素在當前條件下,由政府行為決定的一種社會選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電價改革,無不是在黨的各項政策方針允許的限度內進行的,電價的改革影響千家萬戶,作為公益型行業,絕不能因為電價的調整而引起全國物價的大波動,因此確定電價水平時,不能忽略這樣一個重要因素。
㈡ 社會經濟因素有哪些
礦產資源、企業規模、工人工資、物價、交通、政策、費用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經濟。
㈢ 電器銷售量產生變動的影響因素有什麼
1·市場飽和度:來地區只有源30萬人口,約1萬個家庭,每家基本上一個冰箱,在逐漸銷量上升後趨於飽和時,銷量下降是必然趨勢。
2·地區或全國經濟發展狀況:經濟不好老百姓消費熱情下降,收入僅供溫飽,電器就要靠後了。
3·氣候:南方城市冬天沒有暖氣,如果哪一年突然變冷,電熱器肯定會銷量上升,同理,如果哪一年突然夏季炎熱,空調銷量就會上漲。
4·其他行業影響:新房子賣不動。裝修減少,家電購置量下降,不詳細解釋也明白。
5·同行業競爭:無論是多小的品牌,只要進駐市場都會爭得一席之地,比如某地原來只有兩個品牌的冰箱,突然有品牌進入,只有瓜分原來兩家市場的前提下才有銷量,這勢必會使原來商家的銷量下降。
6·經銷商惡意壓縮銷量,對於當前品牌的利潤或者合作不滿足時,經銷商會陸續縮減當前品牌的銷量,用其他品牌進行市場彌補。
電器銷量下降基本上就是這些因素,也有些不正當競爭,或者其他負面新聞所到來的銷量下降等等,這些都是直觀能看到的,你自己分析吧
㈣ 家電主要包括哪些
1、洗衣機
洗衣機是利用電能產生機械作用來洗滌衣物的清潔電器,按其額定洗滌容量分為家用和集體用兩類。
中國規定洗滌容量在6千克以下的屬於家用洗衣機:家用洗衣機主要由箱體、洗滌脫水桶(有的洗滌和脫水桶分開)、傳動和控制系統等組成,有的還裝有加熱裝置。洗衣機一般專指使用水作為主要的清洗液體,有別於使用特製清潔溶液,及通常由專人負責的乾洗。
2、電冰箱
家用電冰箱的容積通常為20~500升。1910年世界上第一台壓縮式製冷的家用電冰箱在美國問世。1925年瑞典麗都公司開發了家用吸收式冰箱。
1927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研製出全封閉式電冰箱。1930年採用不同加熱方式的空氣冷卻連續擴散吸收式電冰箱投放市場。1931年研製成功新型製冷劑氟利昂12。50年代後半期開始生產家用熱電冰箱,中國從50年代開始生產電冰箱。
3、空調
空調即空氣調節器(Air Conditioner)。是指用人工手段,對建築/構築物內環境空氣的溫度、濕度、潔凈度、流速等參數進行調節和控制的設備。
一般包括冷源/熱源設備,冷熱介質輸配系統,末端裝置等幾大部分和其他輔助設備。主要包括,製冷主機、水泵、風機和管路系統。末端裝置則負責利用輸配來的冷熱量,具體處理空氣狀態,使目標環境的空氣參數達到要求。
4、音響
歌舞作為一種流傳數千年的娛樂形式,深入各族人民的生活。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於歌舞的表演形式和場地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音響系統隨著人們的需求不斷改進和完善。大到滿足上萬人演唱會現場擴聲需求,小到滿足個人家庭彈奏樂器、K歌的需要。
5、電磁爐
電磁爐又稱為電磁灶,1957年第一台家用電磁爐誕生於德國。1972年,美國開始生產電磁爐,20世紀80年代初電磁爐在歐美及日本開始熱銷。
電磁爐的原理是電磁感應現象,即利用交變電流通過線圈產生方向不斷改變的交變磁場,處於交變磁場中的導體的內部將會出現渦旋電流,這是渦旋電場推動導體中載流子(鍋里的是電子而絕非鐵原子)運動所致;渦旋電流的焦耳熱效應使導體升溫,從而實現加熱。
㈤ 我國崛起中的經濟因素都有哪些 急急急!!!
1.人口眾多的大國優勢
一方面,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可以長期維持低工資成本的優勢;另一方面,人口眾多,潛在市場需求巨大。在資源全球重新配置過程中,廉價勞動力和巨大市場潛力吸引大量外資進入,尤其是隨之帶來的技術、管理知識和市場開發能力。這些稀缺要素與中國優勢的結合,是中國20多年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因。自2002年加入WTO,中國的對外開放步入一個新階段,3年來的發展更充分顯示出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比較優勢:
(1)對外貿發展速度顯著加快。2001年中國進出口同比增幅僅7.5%,從2002年起中國外貿猛然提速。200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21.8%,2003年增長37.1%,2004年增長35.7%,3年間外貿總額翻了一番,全年外貿總額達1.15萬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德兩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3年全球進出口商品貿易總額為15.2萬億美元,其中美國為13%,德國為9%,中國不到6%,2004年中國將達7%左右。
(2)直接利用外資迅速增長。自2002年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突破500億大關以來,中國已連續2年成為世界上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第一大國。2004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06億美元,僅低於美國的1210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二。由於中國利用外資的水平建立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和潛在市場的巨大比較優勢基礎之上,只要經濟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在短期內將沒有國家能夠取代中國的地位。
2.勞動力成本的長期比較優勢
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中國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這早已是公認的事實。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優勢的長期性,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1)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低成本優勢將長期維持。東亞先期發展國家經驗表明,隨經濟增長和收入增加,這類產業很快會因工資成本上升在國際間發生梯度轉移。由於中國勞動力供給潛力巨大,許多改革開放之初就已形成的產業,20多年後工資成本仍沒有多大變化。。
(2)中國在中高技能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開始顯露。1990年代以來,由於就業壓力增大,以升學為目的的中學教育和重視工程教育的高等教育體系的優勢逐步顯現,使中國在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產業開始形成很強的競爭力。
整對中國經濟長期增長將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只要中國始終把自己的比較優勢主動融入到全球化進程中,經濟高速增長的潛力至少還有幾十年時間。
㈥ 影響家電行業股票的因素有哪些
理解你的問題應該是問基本面分析中的行業分析;
首先祝賀你選擇了基本面分析而不是單純的技術分析,這樣便於持股期間信心的保持。
經濟學的基本範式就是需求供給分析,你可以試著從中入手;比如需求分析,一方面是經濟增長帶來的高端家電需求的增長,比如業界一致看好的空調行業,在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空調未來的空間還是很大的,因為空調在農村的普及率低,而洗衣機行業就沒有這么樂觀了。另外一個方面是階段性的政策,近期主要是家電下鄉政策,家電下鄉的逐步淡出會對需求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再有一個就是技術革新,比如平板電視技術的突破,帶來的需求的釋放。
供給來講,主要是行業整合,比如電視行業就是,之前那麼多大品牌,現在真正留下來的不是很多了,並且份額在向大企業靠攏,比如海信。
希望以上對你有用。
(如有用請採納或贊同)
179879936
這個群旨在為熱愛生活並且想通過理性投資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們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我們不提倡過度的投機與拋棄其它愛好完全投入的投機;我們希望在不斷學習、實踐、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尋找一個更容易被理解和應用的投資邏輯與方法;我們非常希望通過分享您的思考使得我們自己對投資有更深的理解;本群剛建立,期待您的加入;如果是單純的猜測漲停板的人士就不用加入了;
㈦ 經濟和社會因素包括
經濟因抄素是指影響企業營銷活動的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狀況,主要包括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結構、居民收入、消費者結構等方面的情況。
微觀經濟因素
(1)商品:商品價格、商品的邊際效用,商品的價格彈性
(2)消費者: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消費者的短期經濟狀況、消費者的長期經濟狀況、消費模式、生活質量、消費者的偏好
宏觀經濟因素
(1)國民經濟總體指標: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通貨膨脹、失業率、國際收支
(2)投資指標:政府投資 、企業投資、外商投資
(3)消費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4)金融指標: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外匯儲備
(5)財政指標: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赤字或結余
社會的構成因素是眾多而復雜的,但就對傳播活動的影響來說,它主要有四個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訊息因素。
㈧ 新經濟因素包括哪些``
其實,你已經誤認為「新經濟」是「新產業」的經濟了,其實不是,無論IT,還是E-commerce,生物科技,雖然相對傳統行業來講的確是剛剛崛起的新行業,但是他們不是帶動「新經濟」的根本力量。
我認為,「新經濟」是指「新的經濟模式」,你縱觀中國最新崛起的企業,發現很多都是傳統行業,甚至是夕陽行業,為什麼,因為他們採用了新的經濟模式,新的商業模式將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比如馬雲的B2B。現在,時代在變,連dell的經典直銷模式也受到挑戰,所以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新的經濟模式會帶來的新經濟。
其實要想真正理解那些,是要一定的商業知識功底的。我建議你看幾本書:
1,《世界是平的》;2,《基業長青》;3,《追求卓越》
以下是一些資料,可能對您有幫助!
新經濟的內涵與實質
關於新經濟內涵與實質的探討,目前是眾說紛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最早宣傳「新經濟」思想的美國《商業周刊》,在界定這個名詞時說:「『新經濟』並不意味著通貨膨脹已經死亡了,也不意味著我們將不會有另一次衰退,或經濟周期業已消滅;更不意味著股票市場必將擺脫自我調整而永遠上升,就像(神話中所說的)豆梗將直上雲天。自然,它也不意味著亞洲金融風波不會影響美國」,
「談『新經濟』時我們的意思是指這幾年已經出現的兩種趨勢,第一種趨勢是經濟的全球化,第二種趨勢是信息技術革命。」
關於「新經濟」的涵義,目前有很多爭議,有的學者認為,科學地詮釋「新經濟」關鍵在於要抓住美國經濟正在從傳統經濟——工業經濟向一種新型經濟——知識經濟轉變之中。因為,當前經濟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和轉型。因而與傳統經濟相聯系的經濟現象、經濟特徵、經濟概念和經濟理論必然發生變化。美國的「新經濟」已經開始表現出知識經濟的典型特徵,主要體現為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的巨大貢獻
和發展上的可持續性。
有的學者認為,所謂「新經濟」,實質上就是知識經濟,而知識經濟,是指區別於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產業、以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新型經濟。這種新型經濟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
也有的學者認為,美國「新經濟」的涵義有待深入探討,首先,「新經濟」既然是依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形成的,那麼,這是現階段美國獨有的一種經濟現象,還是發達國家都會逐漸形成的國際經濟現象呢?其次,美國的「新經濟」是在一段時間內存在的現象,還是長期穩定存在的現象?一旦發生經濟增長滯緩,通貨膨脹加劇或失業率大幅上升,「新經濟」是否會隨之消失?再次,就經濟全球化和經濟開放程度來說,英國、法國都不亞於美國,為什麼美國的失業率較低,而
英國、法國失業率較高呢?為什麼美國形成了「新經濟」,而英國、法國沒有形成「新經濟」呢?以上這些問題如不在理論上解釋清楚,「新經濟」的真正內涵還是難以揭示的。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對「新經濟」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美國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一些變化是由暫時因素促成的,並未出現根本性的、動力性的變化,經濟周期仍會反復出現。
曾兩次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首位走上哈佛講壇的中國著名企業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認為:所謂新經濟,就應是以數碼知識、網路技術為基礎,以創新為核心,由新科技所驅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則認為:「新經濟」事實上被人們在不同的場合賦予著不同的涵義。最初,新經濟是用來指美國經濟在近幾年所表現出的一種狀態:在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基礎上長期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這使傳統上描述失業與通脹反向相關關系的所謂「菲利浦斯曲線」不再適用(因此是「新」經濟)。但是後來,隨著「網路股」的飆升,國內外的許多人正在許多場合把以信息、網路業為代表的所謂「新科技產業」或「科技板塊」稱為「新經濟」,而把其他所謂的「傳統產業」
稱為「舊經濟」。
綜合以上各家所言,我們可以達成這樣的共識:所謂新經濟,主要是以美國經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為基礎所產生的概念,即那種持續高增長、低通脹、科技進步快、經濟效率高、全球配置資源的一種經濟狀態。
新經濟雖然是以美國近十年來經濟發展狀況為基礎而引申出來的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其賴以依存和發展的兩塊基石:信息領域的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全球信息化以及導致各國的經濟邊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其作用及影響早已遠遠超出了美國的國界,因此,新經濟已並非是美國經濟的專利,其深遠影響及發展趨勢有可能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形態和運行模式。
新經濟之所以「新」,源於推動其產生與發展的原動力——信息、技術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義。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術革命不同,信息技術革命改變的不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雖然其影響所及必然導致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過改變人類信息的傳輸、儲存方式來實現的。長久以來,在低下的勞動生產力的掩飾下,信息的不充分對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制約作用被忽略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數次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信息瓶頸也逐漸拓展擴寬,
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卡爾·波普爾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將信息從現實世界中分離出來,作為與物質和意識並列的世界構成的第三要素,這從哲學的高度證實了,信息技術革命所具有的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是人類信息的傳輸與儲存方式的革命,也對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組織方式提出了創新的要求,電子商務、信息高速公路,這些信息時代的產物,正在全方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今天,信息時代剛剛來臨,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的影響也才剛剛露出端倪,新經濟剛剛露出曙光。一個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將來必會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新經濟的實質,就是信息化與全球化,新經濟的核心是高科技創新及由此帶動的一系列其它領域的創新。促成新經濟出現的現實環境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新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創新型經濟。
㈨ 宏觀經濟因素包含哪些內容
國家宏觀經濟分析,主要包括國民經濟總指標、投資指標、消費指標、金融指內標容、財政指標五大方面。
一、國民經濟總體指標包括:
1.國內生產總值
2.工業增加值
3.通貨膨脹
4.失業率
5.國際收支
二、投資指標包括:
1.政府投資
2.企業投資
3.外商投資
三、消費指標包括: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四、金融指標包括:
貨幣供應量
利率
匯率
外匯儲備
五、財政指標包括 :
財政收入
財政支出
赤字或結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