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廣式傢具的介紹
清朝廣式傢具豪華大氣,乃清朝皇宮御用傢具代表之一。據了解,清專宮造辦處曾專門設立了「屬廣木作」,召納廣東傢具製作名匠,專門為宮廷製作日常生活所需的廣式傢具。 清晚期廣式傢具在保留清朝傳統傢具優點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歐式傢具華麗優雅的藝術風格,中西合璧後更具藝術鑒賞價值,是近年來傢具收藏的熱門之一。
⑵ 廣式傢具的嬗變能夠從幾方面論述
廣式紅木傢具的這些特點和藝術風格,在清朝備受皇家喜愛,而逐漸取代了一蘇作為主的紅木傢具,成就了獨特的清式風格紅木傢具的藝術高峰。
⑶ 清朝廣式傢具的價格差別
不同款式及用抄料,清晚期廣式傢具襲的差價從數倍到數十倍不等。雖然兩張桌子均為清晚期傢具,但價格卻相差十多倍。其中一張為酸枝木製作,市價約1萬元左右,另一張坤甸木的市價約800元左右。
緣何差價如何之大?是由於所用材質不同及雕刻形式不一樣。一般來說,採用黃花梨、紫檀木、酸枝木等名貴木材製作的傢具,比普通木材製作的傢具要貴很多,而即便是同種材料同一年代傢具,採用陽雕工藝比陰雕工藝的價格又要貴1倍。
⑷ 廣式傢具有什麼特點
廣式傢具,顧名思義是廣東地區生產的傢具,也是清代傢具藝術風格的代表專,其產地以廣州屬為中心。廣式傢具當時之所以發展起來原因基本有三:1 廣州從明末清初開始就是重要的商埠,最早受到西方文化、藝術、思想等等的沖擊,所以其傢具生產也受到了影響,樣式頗為中西融合。2 清朝經過最先幾個朝代政權穩定、經濟高度發展之後,就需要豐富的物質生活來滿足更進一步的追求,追求的是一種絢麗、繁縟、豪華、富貴之氣。同時期的瓷器、畫作、牙雕等藝術品里也能看出來融合了西方元素。3 廣式傢具的興起基礎也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優越,是東南亞、南洋各類木材的交易集散地,大量的紅木為廣式傢具發展提供了產能基礎。
⑸ 清朝廣式傢具的工藝風格
廣式傢具復工藝是中國傢具工藝大系中制的一個分支,對中華文化傳統具有強烈的承傳性,與此同時又有吸納、融和及改造西洋文化並帶有濃厚的南中國地方文化特色的內涵,充分表現出兼容不同文化的多元風格,具有民族性和開創性,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特徵。清朝中期廣式傢具取代蘇式傢具的地位,是中國傢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折射了特定背景下我國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的悄然轉變,是社會轉型的反映。廣式傢具工藝是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集中體現,融合了中國傳統傢具工藝與近代西方工藝的元素,因此研究和保護廣式傢具工藝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
⑹ 民國廣式傢具有什麼特點
在民國時期,我國外貿最活躍的城市是上海,廣州已失去昔日為龍頭的地位。所以廣專式傢具對屬全國影響不大。民國廣式傢具在式樣和裝飾方面採用了中西結合的方式。例如,獨腳圓桌是清末民初時廣式傢具代表傢具,桌面可以旋轉,這是廣式傢具借鑒外國獨腳酒桌而製成。靈芝紋是典型的中國吉祥圖案,卷草紋則明顯帶有外國裝飾圖案的風格,用鏇木工藝製作的支柱,也顯示了歐式的風尚。
查看原帖>>
⑺ 清朝廣式傢具的材質高檔
清晚期廣抄式傢具年增值20% 由於工藝襲精湛且用材考察,清晚期廣式傢具升值較快,據了解,年均升值20%以上,而部分材質高檔雕工精美的稀世珍品,升值幅度更是驚人,價格年翻好幾番不是稀奇事。不同用料差價大 清晚期廣式傢具對材質用料的選擇也頗為講究。
由於廣東、廣西本來就是貴重木材主要產地,再加上廣州又是東南亞各國優質木材主要的進口港埠和通道,因而清晚期廣式傢具多採用紫檀、黃花梨、酸枝等名貴木材製作,其中以酸枝傢具最為普遍,當然也有部分採用相對低檔的坤甸等普通木材製作,且普遍講求木性一致,即用料大多採用一木製成,內外一致,各種木料互不摻用,而且廣式傢具不油漆裡面,使木質完全裸露。
⑻ 廣式傢具的介紹
廣式傢具從清代中葉形成自己的風格起,便一直是「清式」傢具內的典型款式之一。明末清初,容由於西方傳教士大量來華,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廣州由於特定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我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門戶。至清代中葉,商業機構的建築已大都摹仿西洋形式,宮府、民居也多效仿,形成了一股空前的「西洋熱」。與建築相適應的傢具,也逐漸形成了時代所需要的新款式。於是,用料粗大、體質厚重、雕刻繁縟的所謂「廣式」傢具風行起來,成為一種「潮流」,而對我國原有的傳統傢具式樣發生過巨大的沖擊作用。如束腰、傢具腿足加重雕刻;裝飾花紋採用當時流行的「西番蓮紋」。
⑼ 廣式傢具和蘇式傢具有什麼區別
廣東地區採用優質硬木為原料生產硬木傢具的歷史也比較早,我們能從一件面板底部刻有「崇禎庚辰(1640年)仲冬制於康署」的鐵力木大翹頭案為例證,說明最遲到明朝末年就已有品質很好的高級傢具了。這件由廣東德慶縣生產的翹頭案,十分靜穆氣派,但與同時期成就顯赫的蘇式傢具相比,仍略遜一籌。在造型比例、線腳運用和與形體的關繫上都暴露出不足之處。這些年來,一直很少再有廣東地區生產的明代高級硬木傢具發現。1997年8月,筆者應邀赴廣州作專題考察,順道走訪了《清代廣式傢具》的作者蔡易安先生。我們大致認定,廣東地區明代優質硬木傢具的生產要比蘇州地區晚。廣州地區開始較多的生產硬木傢具可能是在清初,或許也是隨著蘇式傢具影響的不斷擴大而開始興盛起來的。
到清代乾隆時期,廣州地區的傢具生產已非昔比,出現了蒸蒸日上的興旺景象,正如《清代廣式傢具》中所分析的,「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清代廣東傢具領先突破了我國千百年來傳統傢具的原有格式,它大膽地吸取了西歐造型等新的傢具形式,創造出了嶄新的廣式傢具。」從風格上說,廣式傢具可以稱得上是中西文化的合璧。今天,我們比照流傳下來的廣式傢具,從造型形態、構造工藝、製作方法以及裝飾紋樣題材和表現形式,都能清楚地看到外來文化對它所產生的影響是多麼地巨大。它充分地表現出了一種獨特的地域性,而這些,恰恰是同時代其他地區的傢具所缺乏的因素。
如蘇式傢具,始終沒有如同廣式傢具一樣的羊蹄腳、鯉魚肚以及類似的部件裝飾性符號或樣式,包括運用西洋圖案的雕刻手法。蘇州地區雖然也有製造廣式傢具的產品,或者也流行一些廣式傢具的品種,這些產品和品種也只能是廣式,是蘇制的廣式產品,而不能因為是蘇州生產就稱其為蘇式傢具。正像廣州改制蘇式品種的圈椅一樣,總不免缺乏廣式傢具的形象和特色,也不能說其是廣式傢具,它實際上給人的是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鑲嵌大理石的盾形式靠背扶手椅、三連式和雙連式長椅、通體雕刻的龍紋椅等等,才是廣式傢具無與倫比的代表產品;絞藤、連珠、仰俯蓮瓣、西番蓮花紋,雙線花瓶腳、工字式連腳檔、大挖彎以及滿嵌螺鈿、通體懸雕等等,才是廣式傢具最鮮明的風格特色。
這個時期,由於政治、經濟、歷史、地域等各方面的原因,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傢具製作顯得因循守舊,傳統的束縛使它們沒有像廣式傢具那樣在改革創新中沖鋒陷陣。很快地,蘇式傢具在全國失去了它原先的主導地位,被廣式傢具取而代之,廣式傢具充當了時代的表率。
⑽ 廣式傢具的傢具文化
廣式傢具延續嶺南文化
廣州作為中國高級傳統傢具製作地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據《番禹縣志·續志》實業篇:「花梨本木工之一,花梨傢具業專而精,自成一家,設肆於河南者共百餘間,頗有名」。該縣志記錄年代為同治八年至宣統三年(1869-1911),可見當時廣式傢具不僅工藝成熟,而且已經在部分材料中開始形成專業化作業。
清中期後,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在原料來源及與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獨特的優勢,使其在兼顧傳統造型美感、糅合嶺南工藝美術特色的同時,還在造型風格和裝飾手法中吸取了很多西方巴洛克、洛可可等繪畫、建築藝術風格,造型穠麗絢爛,意蘊靜穆奢華,使紅木傢具由明代的清新簡約向清代旖靡濃郁的轉變。熾烈的嶺南文化與奔放的西方藝術風格相互融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廣式傢具風格,開一時風氣之先。這種新式傢具的出現,由於材料的優質、製作工藝的高超以及用料豪奢的廣式風格,深受王公貴族喜愛。
據《廣州年鑒》記載;「西式家私,生意極暢旺,惟木料工價均昂」。盡管造價高昂,依舊不可阻擋廣式傢具在中華大地上的迅速走紅。上海、蘇州、北京等當時的傢具製作中心,在造型和雕飾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廣式傢具的影響。而最為直接的體現是清代宮廷傢具製作中心——造辦處引入了廣東傢具工匠。這一舉措,使廣、蘇、京三地傢具有了一個相互融合的機遇和場所。最終,廣式傢具作為中國傳統傢具三大流派之一,對清式宮廷傢具的成熟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廣式紅木傢具這種順應時代,積極變革進取的發展方式,對於當今中國傳統傢具的發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歷史上廣式傢具體現核心價值是一種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敢於突破的創造力;一種善於適應環境,懂得融會貫通理念;一種會博採眾長,不斷自我完善的精神。這種創造力、變通性與革新精神在嶺南文化中開拓進取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嶺南文化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從古至今從未衰減。所以,我們應該以「借古開今、化古為新」的態度對廣式傳統傢具予以尊重和發展。在保持其本質不變的前提下,結合時代文化特色和現代生活需求,打造新風格的廣式紅木傢具。
這種新風格的廣式紅木傢具應該側重於帶有包括嶺南文化在內的中國當代文化特色,是具有時代新風格的紅木傢具。打造新時代的廣式傢具,繼承和傳播嶺南文化,反映時代精神,這是所有嶺南傳統傢具界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