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打造一個完美的家主要是那些門道
每次打游戲,不知不覺就在想:打一個小時又沒啥大不了的結果一個小時到了,不知版不覺又在權想:再打一個小時應該也跟前一個小時一樣,問題不大!結果又一個小時,時間夠長了吧,不知不覺又在想:人活著不就得happy么!辛辛苦苦有啥意思!再來一個小時吧,玩得也夠辛苦了,不知不覺又在想:網游攢人脈,人脈是有利於我發展滴!老這么想就沒完沒了了。。。想戒癮,首先得改變下想法,頭一個小時可是決定性的!有了第一個小時,後面的一定都會發生!其次,男生玩游戲女生上網大人看電視——人都有自己的愛好,誰也逃避不了,有些愛好成為了職業,這個人就很可能成功;愛好與職業不同甚至沖突,這個人就活得很辛苦。你得想:為了不活得這么辛苦,我得找個能幫助職業的愛好。
『貳』 完美家是個什麼概念
自古以來,無數詩人詠唱過遊子的思家之情。「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情淚。」家是遊子夢魂縈繞的永遠的岸。
貧困時,完美家是一個窩。
哪怕四壁皆空,但只要有個窩,就可以擋住風寒,擋住雨雪,擋住豺狼與虎豹。就有了燈光,有了薪火,有了滿屋子的親昵與溫馨。君不見,巴山深處,一家人因為買不起一人一個碗、一雙筷,只好你吃完了我再吃,舔犢之情,仍無處不在;陝北窯洞里,一家人只有一條打了補丁的褲子,誰出門給誰穿,再苦也有親人維護你的體面。哪怕窮到去要飯,心中因了家人的牽掛,也就有了回家的想頭,也就有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狗窩」的信念。
戰爭中,完美家是一幅籮筐,一根扁擔。
烽火硝煙,顛沛流離,一家人扶老攜幼,相依為命。父親的脊樑母親的背,就是掩體,就是防空洞,就是安全的屏障。「八一三」抗戰時,我先生年僅四歲,正是坐在父親肩挑的籮筐里,從日本人佔領的上海郊區,逃難到青浦、到蘇州、到無錫……。日本鬼子燒殺搶掠,他們全家居然僥幸逃生。在人生路上艱難跋涉了70年的我先生,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一路的顛簸,一路的晃悠,一路的親情和父愛。
和平年代,完美家又是一座博物館,又是一個加油站。
家裡的一本書、一封信、一幀照片,都可以引出一段屬於你們家的故事,流傳天南與地北;一把茶壺、一頂帽子、一把椅子,都儲存著你們家的文化傳統和信息,綿延一代又一代。家裡有屬於你的書櫃,屬於你的電腦,屬於你的時間和空間。你可以讀你想讀的書,看你想看的電視,玩你想玩的電子游戲。當然,家裡還有父母的鞭策,愛人的鼓勵,孩子的追趕,容不得你有任何的放縱和懈??
在孤獨時,完美家是黑夜裡的北斗,是沙漠中的綠洲。
雖然可望而不可及,卻帶給你無限的遐思與慰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聖杜甫早已道出了對「家」的牽掛。失足時,家是諒解的甘露,是寬容的懷抱。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孩子的企盼,浪子毅然回頭,方知猶未為晚。
富裕時,完美家是一帖清醒劑。時時提醒你「衣食足而知榮辱」,切不可「富貴思淫慾」。家不是酒店,不是茶館,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家是扶老攜幼的承擔,是傳宗接代的責任。即使富甲天下的比爾·蓋茨,也只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家,而把巨額財富捐給了那些需要家的孩子和需要孩子的母親。「有錢能使鬼推磨」,卻惟獨買不到親情,買不到家。世上沒有不老的容顏,不散的筵席。當珍惜時且珍惜,莫等老來有家回不得,「空悲切」。
完美家,它平凡如柴米油鹽醬醋茶;如失去它時,掏心掏肝也找不回。
願天下人都有一個家、一個完美的家。願天下有家的人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