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徽州元素有哪些
徽州(安徽就是安慶和徽州各取一字),古稱新安,自秦置郡縣以來,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曾先後設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為徽州,歷元、明、清三代,統「一府六縣」,為徽州府、太平、歙縣、休寧、婺源(現在屬於江西)、祁門、黟縣、績溪(現在為安徽宣城地區),行政版屬相對穩定。1987年11月,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本文中說的徽州,還是「一府六縣」的范圍而言。
1、國畫神韻——黃山,當我在獅子峰上遇到雲海在奇峰松樹間飄渺的時候,才明白潑墨寫意的中國山水畫真真是來自自然!「黃山歸來不看岳」的傳統美譽名副其實(要考慮歷代文人主要居住在中國版圖的東西氣候分界線以東的漢文化區域,黃山是其中代表名山,和近年來聲名鵲起的冰山雪山沒有太大的可比性),難怪國畫大師張大千一次次去黃山寫生。
新安畫派:開先河的為元代的程政,明朝開始形成新安畫派風格。明末清初,江韜(漸江)、查士標、孫逸、汪元瑞"海陽四家"異風突起,他們主張師法自然,寄情筆墨,大膽創新,給明末清初畫壇帶來新的生氣。
2、徽派建築
傳統文化里的民居(或者是老外印象里的中國民居)就是宏村的樣子,也難怪月沼旁的房屋上了民居郵票。
徽派建築以黛瓦、粉壁、馬頭牆為表型特徵,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徽州的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封火牆」(粉牆黛瓦馬頭牆)。徽派建築無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
現在,可以尋訪到徽州府衙(其他地方幾乎都破壞完了),到黟縣宏村西遞一帶的看民居,徽州地區散落了不少祠堂,還有歙縣的古牌坊群(據說是拍瓊瑤電視七重門的地方),各種精彩建築都扎堆兒在徽州了。
3、徽劇、京劇
要說中國元素,肯定少不了說京劇。
徽劇是徽州藝人在明清時期吸收弋陽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礎上,經過衍變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劇風靡全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唱、念做、打並重的完美劇種。"四大徽班"由揚州進京,把徽劇推向頂峰。道光年間,徽劇與漢劇結合,產生了京劇。
4、文房四寶
這也是典型中國元素的東西了,筆墨紙硯。
徽州是徽硯和徽墨的出名產地,至今購物街上也處處可見,還有一黑芝麻做的徽墨糕很是特色(能吃的徽墨)徽墨、歙硯、澄心堂紙、汪伯立筆,文房四寶徽州很是齊全,只是後兩者的全國知名度比較小罷了。
5、理學
學歷史的的時候就知道南宋推崇朱熹的理學,雖然我對其變態要求貞潔烈女的思想很是反感,但不得不承認理學也是中國思想史上曾起過重大影響的學派。
理學在新安的傳播和影響尤為深,世稱"新安理學",理學的奠基人洛陽程顥、程頤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縣篁墩,故稱其為"程朱闕里"。朱熹建立嚴密的理學思想體系,融道家和禪學思想入儒學之中,提出「天」、"氣"、"格物致知"、"知行為一"等到一系列重要思想范疇。他認為"理"是至高和包羅一切的,故稱"理學"。
6、茶
茶葉也是典型中國元素,歷來是傳統貿易的一大支派。
徽州茶歷史悠久,傳世的文字記載就有一千二百多年。歙縣為全國第一產茶大縣,「祁紅」、「屯綠」歷史悠久,馳名中外;「黃山毛峰」、「太平猴魁」、「頂谷大方」名列全國十大名茶之中,種類繁多。
徽州茶文化積淀豐厚,歷朝歷代的茶詩、茶畫、茶著舉不勝舉,茶人茶商更是成績斐然、大家在京城常看見的吳裕泰、張一元(這兩位都是歙縣人)等老字型大小至今仍然熠熠生輝。
7、中醫
這也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元素
新安醫學:肇自北宋,盛於明清,從宋代至清末,涌現著名醫家543人,撰、輯醫籍460多部,其中部分醫籍東傳朝鮮、日本。著名的有宋代張杲撰寫的《醫說》10卷,這是我國現存最早載有大量醫史人物傳記和醫學史料的書籍,也是第一部較完整的新安醫學著作;祁門汪機撰《石山醫案》3卷,臨床不拘一格,精於望診、切脈;歙縣江輯《名醫類案》12卷,搜集上自扁鵲、倉公、華佗,下迄元明諸名醫驗效醫案,內容十分豐富,是我國第一部匯集歷代名醫醫案之專著。
8、徽商
9、道教
10、珠算
11、徽派朴學
。
12、篆刻、版畫、木雕、刻書等
② 徽州的民俗風情
【齊雲山道場】道教祈禳儀式,又稱法事、齋醮,俗稱
"
做事業
"
。共有
25
種名目,
其中:
"
諸天科
"
祝願亡夫在曹平安無災,
"
解結科
"
為兒女體弱多病祈求
解除結(劫)難,
"
禳火科
"
求神保佑免遭火災,
"
血湖科
"
為超度產婦亡魂而做,
"
超七科
"
為亡父母靈魂祈求升天,
"
過關科
"
為兒女祈求易長易成度過難關,
"
煉
度科
"
為求避免水火兩災難願為善積德,
"
百子科
"
祈求神靈多生貴子,
"
度人經
"
報答父母祖先的恩德,
"
十王科
"
為新喪陰魂祈求十殿閻君舍罪解脫地獄之苦。
"
水陸科
"
廣度水陸各路一切幽靈,
"
羅天大醮
"
秉承帝王敕命為沙場捐軀和天災大
難中眾多犧牲者超度而舉行。
做道場的法師稱為
"
都講
"
、
"
高功
"
,
熟煉經咒的念
唱、吟表、禹步等動作及鑼、鼓、小鑼、板鼓、鈸、笙、笛等樂器的演奏。法師
分著五色法衣,按東綠、南紅、西白、北黑、中黃五行方位,捧笏持幡,或參或
拜,誦經宣咒,焚符灑水,氣氛喧鬧而嚴肅。一般道場須道士七八人,多的
13
-
15
人,其中主壇法師一人,陪壇法師
1
-
4
人,吹打鑼鼓樂器數人。
【齊雲香火】
齊雲山道教活動名。
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日開始,
十月初一日結
束。
七月初一日,
由道長為首,
率領各院房道眾大齋三日,
並在玄天太素宮做大
型禳火道場,
祈求玄天上帝保佑香火平安,
道業興旺。
十五日,
各院房道士匯聚
太素宮,做水陸道場。此後,浙江省淳安、開化縣,徽州及相鄰各縣香客和香會
團體組織,
陸續起程至齊雲山進香。
休寧縣流口地區曾元會、
三多會進香日為農
歷七月十九日,
屯溪永敬會進香日為九月初一日,
休寧藍渡誠敬會、
祁門百子會
的進香日為九月十六日。
九月初九日玄天上帝登極日,
是齊雲香火的最高潮,
在
山香客往往達
5000
餘人。朝山者,三天前就虔誠沐浴齋戒,家院洗刷一新,不
容半點葷腥血穢。啟程之日,穿著整潔樸素,肩背黃布香袋,上寫
"
齊雲進香
"
,
下寫某香會字樣,由會首領頭,肩荷進香大旗,鳴鑼開道。各式旗幡、各色涼傘
相隨,絲竹之聲和鳴,爆竹震耳。行進中逢觀遇廟,均需焚香叩拜。至齊雲山,
道房派有專人為各香客的香袋加蓋
"
齊雲進香
"
印鑒,
香袋上印鑒越多,
顯示進香
次數越多。
香客視自身經濟狀況捐輸香火費。
挑選采購本山土特產品帶回贈送親
鄰,俗稱
"
結緣
"
。第三天偃旗息鼓離山返回,至登封橋回香亭(今圯)
,將剩餘
的香燭紙箔全部燒化。
【曬大聖】求雨習俗。舊時天旱不雨,休寧,屯溪一帶農村,農民便將專司
風雨、保護豐收的
"
大聖
"
石像,背出廟,放在村口或田畈曝曬,直到天雨為止。
黃山區則稱曬
"
西瓜癩痢
"
(菩薩名)
。一但曬了
"
大聖
"
,地主必須減免租谷。
【石敢當】風水鎮符。為長方形石碑。或嵌入牆中或獨立而置,上刻
"
石敢當
"
三字,
有的刻成
"
泰山-石敢當
"
或
"
泰山石敢當
"
。
相傳黃帝時代,
蚩尤殘暴,
頭
角堅實,無人能敵。一次登泰山,自稱天下誰敢當,女媧遂投煉石制其墨,上鐫
"
泰山石敢當
"
,
蚩尤懼。
從此
"
泰山石敢當
"
成為民間辟邪神石。
又據
《姓源珠璣》
,
石敢當為五代時的力士,
生平逢凶化吉,
能禦侮防危。
故後人凡橋路沖要處,
必
須石書其姓名,
以捍衛居民。
石敢當通常被置於村落入口處、
河川池塘岸邊、
門
前巷口、
三叉路口直沖處等。
歙縣漁梁某宅因門正對紫陽山上一怪石,
故將門偏
斜朝向紫陽峰,
同時在門前安
"
泰山石敢當
"
一尊。
黟縣城內很多宅民將門遠離沖
巷這處,
而直沖巷的牆角處立
"
泰山石敢當
"
。
鑿石敢當必須選擇在冬至日後的甲
辰、丙辰、戊寅、庚寅、壬寅這
10
天。除夕要用三片肉祭祀。
【火火連度】
道教祈禳儀式。
在寬敞的殿堂舉行,
堂前設置大火盆、
水盆,
點燭,
焚香,鳴鑼,擊鼓,念經。道士三五人著法衣,手執紅綠紙幡出場,領頭法師宣
唱《煉度經》
,眾聲附和,主法官邊誦經喧將紙幡投盆著火,須叟取出,原幡依
然無損。
這種帶有化學反應性質的現象足使觀者驚異。
主法官又執
"
驅邪劍
"
,
一
會兒插入火盆,
挑起火投入水盆;
一會兒又從水盆中挑起星火,
放入火盆,
反復
搬弄,星火不息,手法嫻熟。
【水口】風水術語。
《繆希雍葬經翼》稱:
"
水口乃地之門戶
"
,當
"
一萬眾水所總
出處也
"
。徽州處萬山間,各個村落四面皆山,形成較封閉的完整空間,水口也
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村落的咽喉,
被看成關繫到村落人丁財富的興衰聚散。
風水認
為水即是財富,
為了留住財氣,
除選中好的水口位置外,
還必須建築橋台樓塔等
物,
增加鎖鑰的氣勢,
扼住關口。
績溪縣馮村在上水口架安仁橋,
並在僑上方圍
牆設
"
天門
"
;
在下水口築理仁橋關鎖水流,
並建台榭於橋下方,
象應
"
地戶
"
。
再
襯以四周獅、象、龜、蛇幾座山,天門開,地戶閉。藉助風水,表達了吉凶觀。
水口往往有很多樹木及文昌閣、奎星樓、廟宇等建築,這些布局也是基於風水
"
障空補缺
"
理論之上的。
風水在水口上的處理,
改善了村落的環境及景觀,
形成
"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
的村總體環境特徵,使水口成為村落庭園。
【水陸道場】道教祈禳儀式。築高壇,樹判官竹,上罩箬笠,懸紅燈,廣招
遠近孤魂。儀式須道士
10
餘人,外加雜工
10
餘人。道場開始,道士著法衣,袍
笏登場。壇上供道教諸天神,壇下正對面設
36
諫(屈死鬼)孤幽塑像或靈位,
靈前各點長明燈。雜工沿路潑粥,化紙錢、錫箔,行至二三里外。河上放水燈。
道士誦念經咒,
鑼鼓磬笛校伴奏。
為期一晝夜或三五七夜不等,
視事主的要求而
定。
【天門】風水術語。村落河流入口為天門。
《周禮.大司徒疏》引《河圖括
地象》
:
"
天不足西北,地不足東南,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天門無上,地戶
無下。
"
中國地勢,水多由西而東流,於是後世風水中的河流流入村落的入口為
天門。
天門要求開敞,
水主財,
門開則財來。
績溪縣馮村在河流入口處架安仁橋,
並在橋上砌圍牆,象徵天門。
【文峰】風水術語。舊時凡是省、府、州、縣和鄉村,如果科甲不發,文運
不興,
便在甲、
巽、
丙、
丁四字方位上,
選擇一塊吉地,
立一峰,
只要高過別山,
即發科甲,
此峰即稱文峰。
如在平地建高塔,
稱文峰塔。
徽州一般村落均有文峰
或文峰塔。
【相宅】
風水術語。
對住宅環境進行選擇。
在具體方法上,
風水有形法與理
法兩種。
形法主要涉及宅外視線所及的山川地形的配屬以及宅內的布局,
即宅外
與宅內形,
理法是以羅經定方位,
將宅的坐向分為
24
向來配合宅主的出生年月。
最貴的宅地是:
"
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宅池,謂之
朱雀。後有丘陵,謂之元武。
"
(
《陽宅十書》
)對不太理想的宅地,採取避讓、
改造、符鎮進行處理。歙縣漁梁某宅,坐北朝南,面對紫陽山,門前為河流,環
境相當理想。
由於用地限制,
宅門正對紫陽山的一塊孤立巨石,
不吉。
於是將門
向偏斜,
朝向紫陽山峰這一吉向,
同時在門前立一
"
泰山石敢當
"
鎮邪。
西遞某宅
東為流水,為取得宅門迎水這一效果,將輔助用房突出,並專設一門迎水
【引水補基】
風水術語。
使不理想的地形符合風水理論的一種補救措施。
有引溝
開圳、挖塘蓄水、開湖、築堤壩、造橋等各種方法。相傳婺源縣羽中麓齊氏族祖
齊淵精堪輿之學,
在村頭引溝開圳,
遂使該村科舉日盛,至今該圳尚存。
黟縣宏
村明永樂時聽從休寧風水師何可達的指導,將村中一處泉擴挖成月塘,以儲
"
內
陽之水
"
而鎮丙丁之火。
萬曆年間,
又因來水躁急,
在村南開挖南湖,
緩沖水勢,
儲
"
中陽之水
"
以避邪,成為引水補基的典型。
【擇吉】風水術語。人死後,埋葬時
"
既擇年、月、日、時,又擇山水形勢,以
為子孫貧富、貴賤、賢愚、壽夭,盡系於此
"
,所謂葬地要使該地它日不為道路,
不為城郭,
不為溝池,
不為貴勢所奪,
不為耕犁所及,
"
使其形體全而神靈得安
"
,
如果
"
擇之不精,地之不吉
"
,則
"
子孫亦有死亡滅絕之憂,甚可畏也。
"
參見〔徽
州風水〕
。
【照妖鏡】
風水習俗。
舊時宅居因朝向不吉、
兩屋大門相對、
門對煙囪或其它不
利因素,
便在門楣間或窗戶上方懸掛一面鏡子避邪,
凡妖魔鬼怪見此鏡都要躲避,
住戶便逢凶化吉。俗稱此鏡為
"
照妖鏡
"
。
③ 徽州檀香閣,做紅木傢具的,誰能為我作首對聯,包括橫批,5個字寓意要包含在裡面,要有徽州韻味,多做幾首
徽州檀香香千里,
紅木傢具紅百年。
橫批 :巧奪天工
④ 古徽州有哪些特點
古徽州是抄徽商的發祥襲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
以徽商、徽劇、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築、徽派盆景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的徽學,更是博大精深。
⑤ 徽州文化有什麼特徵
與歷史上一般世家大族相比較,徽州文化世傢具有以下三個明顯特徵。
一是完整的宗族譜系。徽州的世家名族最重視修譜,「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國無史不立,族無譜不傳。」(績溪《盤川王氏宗譜·凡例》)基於這種認識,他們視族譜為經典,把修譜看作是家族內部的一件盛事,至重至隆。每一族譜都包括了「始遷祖」以來的所有家庭成員,由源而流,本末一貫,形成了豐富、完整的族譜系統。僅據《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所載,該館館藏427部族譜中,徽州世家的族譜就佔了一半以上,殊為可觀。
二是發達的教育事業。徽州士人普遍把培養子弟讀書視為修身、齊家第一要緊的事情。「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綿世澤莫如積德,振家聲還是讀書」,這些徽州古民居的楹聯充分說明了對讀書的重視和期望。徽州地區擁有比較完善的教育體系,除了官辦的府學和縣學,還有宗族或士紳們建立的私塾、社學、書院等各類學校。至於學校的教師,必擇方正飽學之士,並為此而不惜資力。績溪《金紫胡氏家譜》言其家「誨其子必千里求師」。於是科舉發達,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徽州府籍的進士人數僅次於蘇州府,全國名列第二。許多世家名族往往科甲蟬聯,朱紫盈門。如婺源坑頭的潘珏一門有明一代就出了十多位進士,其中四位又官至尚書,故後人譽之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
三是輝煌的學術成就。徽州士人進學修德的目的不僅僅在於謀求功名利祿的仕宦或營商,還在於能夠自覺地以擔當、傳承和弘揚學術為己任。他們或利用書院、文會的組織研討講學,或潛心隱居著書立說,從而留下了大量的學術文獻和著作,有力推動了中國學術文化事業的發展。這是徽州世家名族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表現。以清朝乾隆年間纂修的《四庫全書》為例,這是整個封建社會學術文化建設的一項標志性成果。該書收編著作總數3461種,其中徽州一府士人的著作就有197種,占收編著作總數的1/18,超過當時州府平均數的十多倍,也超過了大多數行省的著作數,成就輝煌。這些著作的內容幾乎涉及到「四部」的所有領域,其中又以經部最多,子部次之,顯示出了濃厚的學術特色。
⑥ 盤點安徽黃山都有哪些博物館,它們有哪些歷史你知道嗎
1.黃山市博物館
《皇家密檔與休寧狀元展》展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提供的世界記憶文化遺產大、小金榜和休寧古代狀元、進士的皇家檔案文書等。
《狀元文化展》主要展示千年科舉文化、休寧19位狀元生平事跡以及有關的地方民俗文化。
《海陽珍寶展》展示歷年來社會各界向博物館捐贈的珍貴文物。
《「蔭餘堂」展》展示象徵中美文化交流的「蔭餘堂」模型及相關圖片。
《休寧古代書畫展》展示休寧歷史上著名畫家、新安畫派代表人物查士標、金桂科等的書畫作品。
《齊雲山碑刻展》展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雲山石刻、碑刻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