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傢具的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家來具,以楚源式漆木傢具為典型代表,形成我國漆木傢具體系的主要源頭。楚式傢具品類繁多:各式的楚國俎、精美絕倫的楚式漆案漆幾、具有特色的楚式小座屏、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床……楚式傢具有絢麗無比的色彩,浪漫神奇的圖案,以龍鳳雲鳥紋主題,充滿著濃厚的巫術觀念。楚式傢具作為一種工藝美術的早期形式,其簡練的造型對後世傢具影響深遠。 全稱楚式小座屏
標志著中國傢具開始具有純粹的裝飾欣賞價值。 被廣泛應用到傢具裝飾中,有浮雕和透雕等。開後世傢具雕刻之先河。
中國傢具 戰國H形憑幾:
其造型厚重古拙,標志著工藝美術從厚重的青銅藝術向輕巧的漆器藝術發展。
工藝源流
青銅鑄造工藝大大發展,出現了失蠟法鑄造方法。
⑵ 1、春秋戰國時期傢具的歷史背景和成就。
1 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年-前221年),我國進入歷史上的大動盪時期。
政治:奴隸社版會朝權著封建社會轉變。
經濟:重農抑商
文化:出現了老子、孔子等大思想家和百家爭鳴的局面。
2、傢具種類
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迅速(青銅四龍四鳳方案);
大量的漆木傢具代替青銅傢具(漆木床、漆衣箱、漆案)。
床的出現是人類生活進步的標志。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戰國楚墓出土,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床的實物。長2.18米、寬1.39米、足高0.19米、通高0.44米。床體髹黑漆,裝飾紅色方形雲紋,六個床足雕成長方卷雲紋。床框有兩根橫檔,一根豎檔,上面鋪著竹條編小的床屜,床上有竹枕。
幾面窄,供憑倚用,有一定高度 。
案是用於放置物品的用具,案面比較寬,但比幾矮。(新興傢具)
⑶ 春秋戰國縱橫家人品咋樣
說到春秋戰國的頭號縱橫家,大家應該會想到蘇秦張儀這兩個師兄弟。一個幫助秦國離間其他六國,稱為連橫;一個則聯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稱為合縱。縱橫這個詞,就是從此而來。大概的意思,就是憑借一己之力,影響多國外交關系,改變整個天下的格局。
但在蘇秦張儀之前的春秋時代,也有一位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整個春秋末期格局的人,卻往往不為人所知。這個人,就是孔子著名的弟子子貢。
子貢,名為端木賜,孔門弟子中「言語科」的代表人物。言語,在那個時代主要是負責外交。一方面,外交要靠說話的能力,要能三言兩語切中利害關系;二方面,春秋時期外交的主要語言是《詩》裡面的句子,外交官們聚在一起,動不動就說出幾句詩來,含蓄而又優雅的表明自己的立場。這里的詩就是周朝收集的各種中央和民間的詩歌,孔子還把它們編輯成了《詩經》。
子貢在那個時代,是一位著名的商人,很有錢。有錢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他去見那個時候的諸侯國君,國君都和他分庭抗禮,平起平坐。據說孔子周遊列國,就是來自於他的贊助。孔子就曾評價子貢說,這個人怎麼這么會做生意,賣什麼都能押中市場行情。在《論語》中,孔子經常表揚子貢,只是偶爾批評,很欣賞這位得意弟子。
子貢也很喜歡讀《詩》,而且悟性很高。在《論語》中就經常記載他和孔子討論《詩》。比如有一段,他問孔子:「貧而無讒,富而無驕,何如?」意思是說,貧窮卻不巴結,富貴卻不驕橫,怎麼樣?其實有點小自誇。孔子當然聽明白了,就一邊贊同一邊敲打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一聽也馬上明白了,說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這句話看起來奇怪,怎麼一言不合就背詩呢?其實他是用詩中打磨玉的說法,來形容君子的品行要一點點的精進,這是那個時代高級文人的說話方式。孔子聽了也大加贊賞說:子貢啊,可以和你談論《詩》了啊。要知道,孔子覺得一個弟子能開始談《詩》了,就是說他的德行等基礎修為已經很不錯了。順便說一句,有人因為子貢喜歡引用玉相關的詩,猜測他是做玉器生意的,所以才那麼有錢。
子貢在各國的商貿成功,讓他在各國建立了一定的影響力。而他的思維、語言和對《詩》的理解,為他成為一個優秀的外交家創造了條件。只是他不是在做生意,就是跟在孔子身邊,一直沒機會出手。直到一個事件的到來,使他終於可以一展才幹,在江湖留下他的傳說。
齊國的貴族田常想在國內搞事情,希望掌控兵權,就想出兵攻打魯國。孔子那會正在國外周遊,就對身邊的弟子說,魯國可是我們的父母之邦啊,你們誰可以去救?率直的子路最先請命,但孔子覺得這不是個硬碰硬的事兒,拒絕了。子張等人也請命,孔子也覺得不行。子貢說,老師我去吧,孔子覺得行,就派子貢去了。
子貢先去到齊國,跟田常說,你不就是想掌握兵權嗎?魯國多弱啊,你就算帶兵去打,沒多久就打下來了,到時候國君叫你歸還兵權,怎麼辦?你應該去打吳國,吳國更強大,你就可以帶更多的軍隊出去啊。而且三年兩載打不下來,兵權不就一直在你手上了嗎?田常一聽,有道理,就去打吳國。
⑷ 商,周,戰國時期傢具的風格與特點
夏朝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階級差別的奴隸制國家,當時人們已經知道用油漆塗抹家內具,初步掌握了漆容器工藝。並且開始用雕刻來美化傢具。從陵墓中所發現的隨葬品來看,不難想像當時宮室內部的陳設相當華麗,當時的木架上可能有某些雕飾,表面塗有紅色的顏料,宮內建築及傢具陳設應極盡奢華。
春秋時期鐵制工具的出現,大大促進了傢具的進步和發展。此時先民已經掌握了木材乾燥和塗膠技術,還創造了許多榫卯形式,使傢具有了更加堅實合理的結構。
戰國時期的傢具更豐富。戰國時期青銅工具逐漸為鐵器所代替,鐵斧、鐵鋸、鐵鑿、鐵鏟、鐵刨等工具的應用,為傢具的發展和提高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建築構架中的燕尾榫、凹凸榫、割肩榫工藝也用於傢具製作。隨著手工業的發展,在木製傢具的表面進行漆繪的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戰國時期是我國低形傢具的形成期,因為那時的生活方式仍然是「陳之日筵,坐之日席」的跪坐式。此時傢具的總體特點是造型古樸、用料粗碩、漆飾單純而粗獷
⑸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與外國傢具的區別
周朝末年,周天子失去了控制諸侯的能力,我國進入了歷史上的大動盪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這時雖然戰亂不止,但是各諸侯國各自為政,振興己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手工業工人也從奴隸制度下解放出來,社會按照歷史的軌跡在前進,奴隸社會在朝著封建社會轉變。 該時期出現了老子、孔子等大思想家和百家爭鳴的局面;天文、歷法、醫學和建築等科學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整個社會孕育著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與轉變。尤其是鐵器的使用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髙。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生產開始衰落,大部分生活用具被漆器所代替。手土業很發達,冶鐵業、工藝品製作業佔有重要地位,光潔精緻的漆器就是代表。鐵器工具的產生、髹漆工藝的廣泛應用以及技術高超的名工巧匠的不斷出現,使得傢具在製作水平和使用要求上都達到空前的高度。 從發掘出土的傢具中可以看到,春秋戰國時期,傢具製作已經使用了卯榫。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戰國時期墓葬中,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大型木墓以及隨葬器物,特別是木結構的榫卯技術,為了解當時木工技術成就提供了有利條件。當時有銀錠榫、凸凹榫、格角榫和燕尾榫等,這些已與明式傢具的榫卯結構方式相似,為後世榫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金屬構件也在傢具中得到應用,如安徽壽縣蔡侯墓基坑底部發現殘金葉及銅合頁,證明使用銅合頁把兩個傢具構件聯系在一起,可以折疊、活動,豐富和增加了傢具的結構形式及使用功能與傢具的品種。銅合頁有臨猗縣程村東周墓出土銅合頁,炎城戰國墓出土銅合頁,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出土的銅合頁,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銅合頁(較鏈)等各種形式
⑹ 春秋戰國時期的傢具主要有哪些類型,分別叫什麼名字。
1、漆木傢具
春秋戰國時期傢具,以漆木傢具為典型代表,形成我國漆木傢具體系的主要源頭,品類繁多。
從大量的出土實物中得知,春秋戰國時的漆傢具,不僅有漆俎、漆幾等原有品種,還出現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新的品種。
彩繪木床:
我國最早的卧具,為後世各類床具的始祖。
楚式小座屏:
標志著中國傢具開始具有純粹的裝飾欣賞價值。
2、燈具
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製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
青銅器在當時是一種身份的象徵。研究認為,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製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3、食具
這一時期還沒有發明桌椅,人們進食時仍然席地而坐,要將盛有食物的餐具放在食者面前的案上。食案的形狀一般都是長方形,下面有四個短腳,案面上四旁有一道突起的周邊,以防止食器滑出。
在上述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矮足漆案上放置的一雙竹箸。說明箸已成為當時日常生活中主要食具。據先秦文獻記載,箸是用來夾取羹湯中的食物。
食物的食具主要是鼎、壺、鍾、鈁、盒、盆、盤等。
⑺ 春秋戰國傢具有哪些類
案,來長形的桌子或架起來自代替桌子用的長木板。
俎,供祭祀或宴會時用的四腳方形青銅盤或木漆盤,常陳設牛羊肉。
憑幾,供人們憑倚而用的一種傢具,形體較窄,高度與坐身側靠或前伏相適應。
禁,承酒尊的器座,可分為長方形與方形,有足與無足。其中,有足的稱為「禁」,無足的稱為「斯禁」。
庋具,一種貯藏傢具,供儲存衣物。戰國庋具主要是箱,使用竹材或木材製作,早期由兩塊實木鑿成,上下扣在一起。
座屏,帶有底座而不能折疊的屏風,古代常用作室內主要座位後的屏障,或在較大空間建築室內置於入口處,起遮擋視線的作用。
床,最早實物出土於長台關戰國楚墓,長225、寬136厘米。床屜很低,僅高21厘米。床身用方木縱四橫三組成長方框,各木件搭接後向外挑出作獸頭狀。木框上搭四根橫牚,再上鋪竹片,便於通風透氣。據推測,竹片上還應有薦席和竹席。床框通體漆黑,以上朱漆彩繪回紋,立面一層,上面兩層。床設六足,四角及前後中部各一,各足透雕兩組卷雲紋相對稱,頂端凸榫,插入床身卯內。床足通體亦漆黑。床四周樹欄,用竹、木條作成方格狀,床欄前後的中部留缺口以便上下,通體漆黑。
⑻ 春秋戰國時期的家居設計
周朝未年,周天子失去了控制諸侯的能力,我國進入了歷史上的大動盪時期回--春秋戰國時期。這時答雖然戰亂不止,但是各諸侯國的各自為政,振興己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手工業工人也從奴隸制度下解放出來,社會按照歷史的軌跡在前進,奴隸社會在朝著封建社會轉變。
髹漆工藝雖然在古文獻中早見記載,在西周墓中也見過漆俎;但是漆工藝得到較大發展的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此時很多漆器已經取代了青銅器,漆傢具的品種有明顯的增加。戰國的官方很重視漆工藝的發展,官方有專人負責管理,《史記》就記載著莊周曾為「漆園吏」。《春秋·穀梁傳》中還記載了天子、諸侯、大夫等,按規定使用不同的漆色。這說明當時漆色豐富,髹漆工藝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從大量的出土實物中得知,春秋戰國時的漆傢具,不僅有漆俎、漆幾等原有品種,還出現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新的品種。這時的漆傢具裝飾技法多樣,有彩繪和雕刻等手法,如河南信陽長台關出土的彩繪木床和雕花木案等,裝飾紋樣也很豐富,有渦紋、動物形象等,如湖北望山出土的漆座屏等,為後來漢代成為漆傢具的高峰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