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诊科工作制度
B. 急救物品四固定是指哪些
.定物、定数、定位、定期检查 ~
C. 急诊抢救室的一切药品、物品、设配都要求做到四固定包括_______ 、_______、_
四定、三及时:
四定:定品种数量、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维修。
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消毒、及时补充。
D. 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分6类,其中:专业设备和通用设备包括哪些资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事业单位应当对除下列各项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一)文物和陈列品;(二)动植物;(三)图书、档案;(四)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做事业单位会计,建议下载三个文件做为操作宝典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 68 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规定:第四十条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行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目录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2013年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中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
E. 急救物品管理质量标准有哪些
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台帐、记录及其他资料 (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根据《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 》企业应制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包括: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3)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管理制度; (4)安全检维修管理制度; (5)安全作业管理制度(含八大危险作业); (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 (7)生产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可做成一个通用制度,下含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建(构)物安全管理制度、电气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防护设施管理制度、劳保用品管理制度、消防及应急设施及器材装备管理制度、监视和测量装置管制度); (8)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 (9)劳动防护用品(具)和保健品发放管理制度; (10)事故管理制度(包括事故报告制度); (11)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12)仓库、罐区安全管理制度; (13)安全生产会议管理制度; (14)剧毒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15)安全生产奖惩管理制度; (16)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管理制度; (17)消防管理制度; (18)禁火、禁烟管理制度(可纳入防火防爆管理制度); (19)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F. 十四项护理制度都有哪些
分级护理制度
一、特级护理
(一)病情依据
1.病情危重,随时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2.各种复杂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
3.严重外伤和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二)护理要求
1.除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外,必须进入抢救室或监护室,根据医嘱由监护护士或特护人员护理。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保持呼吸道及各种管道的通畅,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制定护理计划或护理重点,有完整的特护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4.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完成。
5.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用物定期更换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二、一级护理
(一)病情依据
1.重症患者、各种大手术后尚需严格卧床休息以及生活不能自理思者。
2.生活一部分可以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二)护理要求
1.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定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应由护理人员完成。
3.定时巡视病房,随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三、二级护理
(一)病情依据
1.急性症状消失,病情趋于稳定,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
2.慢性病限制活动或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的患者。
(二)护理要求
1.定时巡视患者,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按常规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协助、督促、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护理。
四、三级护理
(一)病情依据 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病情较轻或恢复期的患者。
(二)护理要求
1.按常规为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定期巡视患者,掌握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精神状态。
护理查对制度
一、医嘱查对制度
(1) 医嘱处理后,应将当班医嘱与服药卡、治疗卡、处置卡全部查对一次,无误后方可执行。
(2) 转抄医嘱要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全名。
(3) 临时医嘱要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全名。如有疑问的医嘱必须问情后,方可执行。
(4) 抢救病人时,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听后应复述一遍,待医生认为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保留用过的空瓶,经二人核对后再丢弃。执行完毕务必抄到医嘱上。
(5) 重整医嘱后,必须经二人查对。
(6) 医嘱查对:当班查对,夜班查对,护士长一周一次大查对并记录。
(7) 查对医嘱必须认真、一丝不苟,将查对出的问题及时登记并立即予以纠正,并反馈给护士长。
(8) 夜班护士对查出的问题不能隐瞒不报。护士对查出的问题及时补救,将损失减少到最底程度。
(9) 所有住院病历,夜班要全部查对一遍。当天未查到的病历,第二天要补查。
二、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一)服药的查对制度
(1)检查药片质量:药片(药剂)颜色改变均不可使用。
(2)三查:服药前查、服药中查、服药后查。
(3)七对:核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
(4) 一注意:注意用药后反应。
(二)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药品的查对 清点和使用药品时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时间、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如溶剂变色、混浊、开口、裂缝。
2.给药前查对
(1)给药前注意询问过敏史,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2)注射、输液前询问病人的床号、姓名、药物名称、剂量、浓度、时间、用法等。
3.给药后查对
(1) 随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有何不适,特殊情况及时上报医生,给予处理。
(2) 遇有严重过敏反应者,要协助医生积极救治。
(三)无菌操作前查对
(1) 核对无菌物品日期及质量
(2) 无菌包有无破损。
三、输血查对制度
1.采血样时,应在床旁核对试管上的床号、姓名,配血单上的床号、姓名是否与患者相符。务必无误后方可采血,并将血标本与配血单一同送血库。
2.遵医嘱输血治疗。
3.取血时,护士和血库工作人员一起三查八对。三查: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输血装置是否良好;八对:献血员和病人的姓名、血号、住院号、采血日期、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血的种类、剂量。
4.输血前再次由两名护士三查八对,无误后在交叉配血单上签全名后方可输入。并注明血号、输血时间(年、月、日、时、分),将血袋上条形码贴与交叉配血单背面。交叉配血单及时粘贴与病历内。输血前要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一人工作时要重复查对无误后方可输入。
5.严格执行输血技术规程,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输血。并流余血检查。供血者血样应保留输血完毕后24小时。
G. 抢救药品的管理"五定"包括哪些
各种急救药品、器材及物品应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一些紧急情况比如心脏骤停,大部分的抢救时间其实是院前急救,而赢得抢救时间 能减少致残率。自我检测、自我管理和自己护理是专业救护的有效补充处理。
家庭应急药物和工具并不仅仅是应对地震等大型灾难的发生,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派 上用场,比如遇上割伤手、崴了脚,或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突然发作,都需要一些应急的药物和工具。
(7)急救用品的四固定制度不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专家:建议家庭药箱配备7类药
1、心脑血管急救药。包括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心滴丸等。紧急情况下,可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片,目前硝酸甘油有了新型喷雾剂,更加方便。速效救心丸则在舌下含4~6粒。
2、外科药品。包括小剪刀、止血贴、无菌纱布、绷带,止血贴用于小创面伤口止血,伤口较大应用纱布、绷带包扎。此外,安尔碘、百多邦、烫伤膏、云南白药 喷雾剂等用于处理外伤。
但要注意,一旦伤口流血不止或出现感染,应及时就医。小而深的伤口、被动物咬伤应及时到医院处理,以防止破伤风或其他特殊感染。
3、感冒药。家庭药箱中应配备1~2种感冒药,如感冒退热颗粒、速效感冒胶囊、白加黑、百服宁等。服用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尤其不要多种感冒药混合吃,以免发生药物叠加效应。此外,不建议家庭药箱中配备抗生素,抗生素属于处方药,有一定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消化系统类药品。包括易蒙停、止泻宁、思密达、喇叭正露丸、藿香正气丸等,这些药品能治疗非感染性腹泻。一旦怀疑是感染性腹泻,建议就医。出现频繁呕吐,特别是呕血以及便血等情况,应立即送院。
5、抗过敏药。在出现过敏、皮肤发红、吃海鲜后出皮疹、被毛毛虫碰到,可使用开瑞坦、息斯敏、扑尔敏等抗组胺药,但扑尔敏有较强的嗜睡等副作用。
6、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必理通、泰诺、芬必得等,可缓解头痛、关节痛、腰痛、肌肉痛等症状。
7、降压药。如络活喜、开博通、蒙诺、比索洛尔、科素亚等,但以上都是处方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需要提醒的是,高血压患者应做好慢病的自我管理,在家记得吃药,出差或外出郊游时别忘记带药。
家庭急救包的药物应定期检查更换,最好每3~6个月清理一次,最好配备一本急救手册。此外,症状只是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形式,随便用药可能掩盖症状,甚至误诊、漏诊,应明确诊断后再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