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做居士每天必须要做的是什么
在家人信仰了佛教,通常被称为居士。 那么,做一个居士,跟普通的在家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佛教在中国,信仰的人最多,误解的人也最多,多数人所以为的佛教,就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庙,那些为死人念经的僧尼,那些木鱼,那些钟磬,那些……就代表了佛教。所以,也就认定佛教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的。 其实,那些只是出家人的佛教,而且还是变质流俗了的佛教,佛教的根本精神,几乎已被这股流俗的浪涛所吞没。佛教的信徒,分有出家与在家的两大类,出家人的本务是修道与传道,并住持佛教,至于表达大乘入世的菩萨精神并作佛教的外护者,却是在家的居士。 《一》三类法门 修学佛法的法门虽多,若从大体上说,可分三大类: 第一是人天道; 第二是解脱道; 第三是菩萨道。 学佛的宗旨,是在求取解脱道;学佛的著力点,却在于人天道。尤其是人道,乃是生死与解脱的最大关键。所以,学佛的人,不能离开了人天道而另求解脱道。 解脱道的求取,也不等于佛果的圆成,解脱生死的人,并不就是成了佛的人,要想成佛,必须将人天道与解脱道兼顾并重,这便称为菩萨道。 从性质上说,人天道是偏重于福业的经营,比如布施、救济、放生、戒杀、社会公益等等;解脱道是偏重于慧业的修持,比如持戒、修禅、拜佛、念佛、听经、看经等等。最要紧的,还是在于恋世与出世的区别:如有恋世的心、虽修慧业,仍是人天福报;如有出世的心,虽营福业,也归解脱之道。 毫无疑问地,学佛的目的,不在人天道;佛教的态度,也不仅在解脱道。自求解脱,也要使得一切众生求得解脱,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的,便是菩萨道。可见,佛教的宗旨虽是出世的,佛教的方法却是入世的。因为自求解脱,是求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所谓出世,是出离世间的苦恼。救济众生,是为帮助众生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虽然出世,却不逃世。同时,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重于心──精神的自在,不受五欲(粗)的烦恼的束缚,便是心解脱,便可离欲界而生色、无色界,乃至出离生死;若能不受无明(细)的习业及无知的束缚,便是慧解脱,便可超脱生死,乃至成佛。因此,解脱了的人,固然不受生死的束缚,但也并不就是不受生死,为了度众生,他们仍须生死。不过,他们的生死,是出于自由意志(愿力)的自主,不同于一般凡夫的生死,是由于烦恼造成(业力)的牵引。正像一个去监狱为犯人讲演的自由人,虽也进入监狱,接触了犯人,但他的心理感受,与被法律制裁而监禁在狱中的犯人,是不同的。所以,已经解脱了的人,虽入生死,仍不以生死为苦;虽在生死,却不受生死的束缚。 《二》解脱道与菩萨道 修持解脱道,毫无疑问,是佛教的本意;解脱道的修持工夫,也毫无疑问,是以出家的身分为宜,至少,出家人的牵挂没有在家人那么多。所以,出家人可证小乘四果,在家人最多只能证到三果,南传的北道派,虽主张在家人也可证到四果,但其既证四果,必然就会出家。 说到菩萨道,无疑地,菩萨道的精神,是佛教的根本,菩萨道的修持者,则以在家的身分更为相宜,至少,在家人的生活范围,可比出家人更大更广,深入群众而接触群众,正是摄化群众的最佳方便,所以佛经中的菩萨,除了极少数外,都是现在家相,乃至最后一生在兜率内院的菩萨,也是现天人相,而非出家相。当然,现在家相的菩萨,并不即有男女性的差别,三界内的色界天,已经没有男女欲,何况是圣位的菩萨。菩萨多现在家相的原因,乃在说明菩萨道的修持者,最适合在家人的身分。 解脱道是可贵的,但还不如菩萨道更加可贵。因为菩萨道的修持者,除了自求解脱,还要助人解脱;既是解脱道的求证(或已取得)者,也是人天道的实行者。从实质上说,菩萨虽现在家身,却比出家圣者更伟大。这也正是大乘佛教一向责斥小乘心行的基本原因。 但是,在家人,实践人天道的福业,是容易的,只要出钱出力,多做社会公益的慈善事业就行了。至于要求在家人能像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修持解脱道,那就比较难了。如果只行人天道而不修解脱道,那仅仅是人天道而非菩萨道,只能换取来世人天界中的福报,不能解脱生死,更不能自主生死。这也就是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加尊贵与超胜的因素之一。 根据这一要求,便可进一步的知道,同样的在家人,信佛与未信佛的人是不同的,未信佛的在家人,纵然他是最伟大的慈善家,那也仅可获得人间及六欲天的福报,福报享尽,仍要堕落三涂──傍生、饿鬼、地狱中去受苦。至于信了佛的在家人,纵然不能确实修持解脱道,也能对于解脱之道,生一向往之心,所以也必将进而修持解脱道,今生修不成,来生乃至许多许多的来生之后,必将有修成解脱道而得到解脱道的希望;信佛的在家人,纵然不能积极地经营人天福业,最低限度,也不致积极地造作三涂的恶业。所以,同样是在家人,信佛的要比未信佛的,前途更有希望,也更有保障。 《三》居士宜修菩萨道 到此,我们就要谈到居士的问题了。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多以为“居士”这个名称,是佛教称呼在家男女信徒的专有名词,其实不然。 在佛教的原始圣典中,尤其是在律部之中,居士乃是俗人的通称,梵语称为迦罗越,不论信佛、不信佛,凡是居家之士,便可以称为居士。男的称居士,女的称居士妇,是对已婚俗人的通称。故在罗什法师的解释是:“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注:《维摩经》卷一)《十诵律》卷六则说:“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种,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在中国,运用居士一词的,也不是以佛教为始,在《礼记》中就有“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所以在中国古籍中,往往见到一些文人雅士,每喜以居士自号,但那并不表示他们是佛教信徒。 佛教习以居士称呼在家的信徒,大概是从维摩居士而来。维摩居士,确可称为居士,但也因此而被后人附会,如慧远大师《维摩经疏》卷一说:“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正因如此,居士一名,渐渐地,也就成了佛教的专用。清朝的彭际清,编写一部在家佛徒的传记,也以“居士传”为命名。实际上,以居士称呼学佛的居家之士,固然没有什么不可,若以中国人的观念,以隐士的含意,来比附学佛的居家之士,那是不妥当的,甚至是意义相反的。因为,隐士是过独善其身、明哲保身的生活;而居家的学佛之士,应该是菩萨道的实行者,为度众生,可以不惜生命,自求解脱,也必助人解脱。这怎么可以与隐士同一意义? 然而,既已相沿成习,我们也只好随俗称呼了。 照理,一个名副其实的在家居士,便是一位大乘的菩萨。 虽然,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是简单的事,太虚大师曾说:“悺正须入祖位者,乃能宏大乘教,否则……但能令得人天权小之益,及种大乘善根,不入大乘。”(见《佛法导言》)要到禅宗的破了三关,相当于六根清净位,才入祖位,入了祖位,才能弘扬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真是难能可贵。 可是,我们总不该因了菩萨道的难行而就不行,虽然不能即生成就优入圣位的大乘菩萨,如若继续种下了大乘的善根,终究必将成为优入圣位的大乘菩萨。 所以在家的居士们,不要气馁,在家人虽在解脱道的求取上比出家人相差一阶,然在菩萨道的实践上,却比出家人的条件优胜得多。 《四》菩萨道的重心 我们知道,人天道的主要德目,是五戒十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为五项必戒的德目,故称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镇恚、不邪见,称为十善。详细内容,请参阅拙著《戒律学纲要》第三篇〈人间天上的护照〉);解脱道的主要德目是戒、定、慧的三学;菩萨道的主要德目,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六度包含了三学,三学又包含了五戒十善。所以,菩萨道才是佛教的根本道。 然在六度之中,乃以布施为首,可见,菩萨道的实践,是以布施为重心,因为要度众生,必须先要安慰众生,先使众生在物质上与精神上,得到了安慰,然后才能对你发生好感,接受你的化导,并也信任你的化导。 布施,分有财施、法施(离苦的方法)、无畏施(给怯弱者鼓励)三种,财施属于物质的,法施与无畏施属于精神的。理想的布施工作,最好能三种并重,但在一般的众生(人),在现实生活的驱迫之下,对于物质的要求救济,远比对于精神的要求寄托,更为急切,首先使他吃饱了、穿暖了,才能再谈精神的追求。近世**教在中国的风行,原因也在于此,不管**教的教义怎样肤浅,能给人群以物质的实惠,总是真的,除了破衣面粉的诱惑,他们也办了许多的医院和学校。一般人,那能都是神学家或哲学家,会去研究它的教义和内容?所以**教的分子,传教士的群中,有以信教为职业的伪善者,信徒的多数,是出于盲目的附从(他们的确需要宗教的安慰,但却未得到正确的引导),另有一些是出于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别有用心。在佛教,以布施的工作来说,居士要比僧尼更能做得彻底,因为根据律制,出家人是不该有财富也不会有财富的,既然没有财富的积蓄,对于物质的布施,就无法做到。即或今日的僧尼,未见有几人是把银钱一戒持得清净的,但是除了公有的寺产,也不致有太多的私产。所以,出家人,只能以佛法布施,以无畏的精神鼓励,却不能利用物质来救济。虽在佛经中说,布施的功德,以佛法的布施最为殊胜。但在前面说过,接引众生的先决条件,应以物质第一。至于教化众生离苦得乐──走向解脱之道,那才是佛法的功能,这个功德虽大,却不是解除现实贫困的直接方法。同时,在所有的出家人之中,能以佛法及无畏来布施的百分比,也是相当低的,我们在原始圣典中可以得到证明:佛世的出家弟子,经常随从的,约有一千人左右,那些多数是大阿罗汉,此外的凡圣僧尼,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但在僧团中能起领导作用的,不过数十位而已,至于弘化方面有大成就并有名字记载的人,比数上也是非常之少,虽然圣典的记载,不免挂一漏万,但在法施方面真起大作用的人,确实不会太多,那当属于事实。后世的僧尼,当然更加不用说了。因为出家人是以修持解脱道为主,行有余力,才能谈到救济众生的工作。 至于居士,如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菩萨道的实行者,也便可以做到三施并重了:自己有财富,可用物质救济贫困,自己深通佛法的胜义,可以用来教化众生,安慰众生,鼓励众生。 所以,真正的大乘精神,虽由出家的大菩萨乃至佛陀来摄化,一般凡夫的出家人则不能充分表达出来,唯有发大心的在家居士,才是菩萨道的理想实行者。 当然,这里所说的理想居士,在历史的记载上,也是数得清的。至于一般的居士,确实不容易做到理想那样的境地。有钱的居士,能够以财物布施,但也仅止于财物的布施,未必也能够深达佛法的胜义而用佛法布施。若期他们进一步地对于解脱道的欣求,那是难上加难了(当然不是没有);所以,他们的布施,乃是局限于人天福业的经营。 至于深达佛法胜义的居士,虽可做到法施,但他们未必就是大富长者,对于物质的布施,也就力不从心了。大多数的正信居士,是在人天道与解脱道的交叉路口徘徊,既向往解脱道,却无法摆脱人天业;乃是在人天业中,慕求解脱之道。他们当然还是幸运的,也是可敬的,最低限度,他们必将走上解脱之道,乃至走上真菩萨道的。 《五》居士应具的条件 上面是讲理想的居士。理想的居士,是从一般的居士中产生的,也是要从一般居士的立足点上做起的。那么,一般的居士,应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 在《杂阿含经》三三.九二七等的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 第一、信具足 信心第一要紧,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问题,都是不必谈的。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们离苦得乐,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说的。佛法是由僧众结集(编辑)、传流、住持、弘扬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来,便是信仰“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信仰的入门,便是归依三宝,归依三宝,是将整个的身心,无条件地□没在三宝的光辉与恩德之中,归依三宝之后,便能从三宝的启导之下,得到人生大道的指归──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 第二、戒具足 主要是指五戒──不杀生(不杀动物,而非即是吃素)、不偷盗、不邪淫(不与夫妇之外的异性交接)、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本是三归弟子的必修德目,归依三宝与受持五戒,本不该看作两个阶段的两层意义,如果归依了三宝而不受持五戒。好比只向学校登记注册,而不真去上课求学,那只是种善根而得不到现实的利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业,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连人天道中的人天果位都保不住,岂能解脱生死?
㈡ 道教的居士,怎么当每天都需要做什么有什么禁忌
你问的这个问题,
道家的居士怎么当?
每天都需要做什么?
有什么禁忌?
下面的内容应该能够帮你解答。
一、如何成为居士
1、只有经过拜师仪式才算成为正式的居士。
2、居士还必须持有居士证。居士证是宫观庙宇核发的身份证明,是居士的教职身份凭证。
3、居士无需抛弃家庭出家,直接在家修行道法,遵循居住管理章程即可。
二、居士修行
在家居士修行时的事项主要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1、皈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
2、其次是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
3、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观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
4、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5、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佛陀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安乐,还可得来世的安乐。
遵守三皈、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
㈢ 在家居士可以从事哪些行业来谋生,如何做到尽量不违背
就是一个原则 守戒 守法 修行人依照戒律做人做事 佛说吉祥经 里说过 从业要无害 应与智者交 是为最吉祥··············
㈣ 在家居士可以从事哪些行业来谋生
第一,不做恶业。也就是不做杀、盗、淫、妄语、酒类、欺骗的职业。第二,不为做恶业提供直接方便。比如卖渔具,虽然你不钓鱼,但是是为钓鱼提供了方便。不做养动物来卖的职业。
㈤ 在家做居士可以吗怎样做个居士。
嗯,好;
维摩诘居士,是居士之典范。
如此做,很好。
㈥ 居士在家是否可以做施食
可以的,不要听信一些传闻,所谓施食,分为两种,一种是就是你以佛弟子的身份来请幽冥众生吃饭,供养这些众生,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超度,另一种就是借助佛说的真言的加持力,将饮食变现到饿鬼,地狱道众生面前。两种方式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适合不同因缘,没有高下。关于如何做施食,佛法里有明确的仪轨。我们居士在家就选用第二种方式最好,所以在仪轨中此仪轨没有用召请真言和“普供养真言”和“施无遮真言”,不需要召请众生。而是直接在饿鬼面前变出食物。
1、变食真言 7遍:
南无萨嚩怛他誐哆 嚩噜枳帝 唵 三跋啰 三跋啰 吽
(Ná mó sà wá dá tā ye ō, wá lū zhī dì, ān sān bá lā sān bá lā hòng)
2、四如来名号 3遍:
【南无多宝如来】(能破一切诸鬼,多生已来,悭吝恶业,即得福德圆满)
【南无妙色身如来】(能破诸鬼丑陋恶形,即得色相具足。 )
【南无广博身如来】(能令诸鬼咽喉宽大,所施之食,恣意充饱)
【南无离怖畏如来】(能令诸鬼,一切恐怖,悉皆除灭,离饿鬼趣)
三、弹指七遍,取於食器,於净地上,展臂泻之。
建议至诚念佛(南无阿弥陀佛)100声乃至10声,承佛慈力,愿此上妙饮食、甘露水普现法界一切如父母的饿鬼众生前,愿他们皆悉充足饱满、脱离苦身、往生净土。
回向:愿此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或 愿此此功德、平等施一切、悉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
------
备注:步骤2念完之后可加念施食偈语: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此偈语不仅仅用于某个时辰,全天都可以用,因为施食是依靠佛力加持,自然扫荡一切时空限制)
其它说明:
时间:每于晨朝及一切时悉无障碍。
食物: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饭麨及诸饼食等(不需要使用菜肴)。
场地是不是干净、是不是背阴、行人交往是不是频繁等要求,已忽略不计较,尤其合适栖身楼房者,很是简略易行方便!如果楼下乃其他住户的,或者容易引起邻里胶葛、环境脏污的,可以取一干净的碗碟,放置于自家阳广阔平坦的高地上,然后在碗碟上进行施食倾倒,施完的食品和水乳,还可以自己食用,不要浪费。
施食于地面的饭的颗粒,还可引来鸟雀猫狗虫蚁食用,以是同时也为牲口道众生施了食。
在街上看到美食都可以施食。在餐馆门口也可以。(弹指七遍后就完毕了)
7.任何食物都可以施。七粒米加水就能做一次施食。多么简单。利益的众生无量。
8.索达吉堪布开示的《亲友书略释》(《亲友书》的作者为龙树菩萨)的摘录:在倒剩饭剩水、丢口水鼻涕鼻血、大小便等之时,念诵观音心咒:嗡嘛呢叭咪吽舍,将其布施给常时饱受饥渴巨苦的只能吃到不净食物的饿鬼道众生,因观音菩萨及心咒的加持,即使一粒米一滴水,也会利益恒河沙数的饿鬼。
㈦ 在家居士有哪些要求
守五戒,修十善业
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
㈧ 在家居士不收钱可以做佛事吗
可以。我们这没有出家人,一般都是居士们做。不收钱是个底线,一收钱就变味了,效果也不会好。
㈨ 在家居士可以受哪些戒
佛陀涅槃前就教示佛弟子应“以戒为师”,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宝藏,令生命得到光辉,庄严,到达真正的安稳处。故经上喻戒如慈母,令不受恶业侵害。如勇将,能降伏烦恼。如守门人,守护功德法财。如器皿,堪受种种功用。如医,治众生病。如命,赖以修行。如王法,为世间善恶之衡准。如王命,能通行自在。如台阶,得入佛法殿堂之富丽与庄严。如大海水,须弥山,最为尊胜。是故佛弟子勿误解戒律为束缚,应珍重于戒。戒因对象不同,分出家戒与在家戒。出家之人受出家戒,旨在出离生死;在家居士因有家室外缘,故受在家戒。在家戒近为人天善道之良途,还为出世无漏之正因,故在家居士须进修戒法。 在家戒种类有三,在家居士可量心于僧众间求受,次第进学: 一、五戒:受持五戒得保人身,乃至上升天道。此为最根本戒,是众善根本。 1 、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 、受戒时机:皈依后,欲进学戒法时受,可五戒全受,或一戒二戒乃至三成、四戒受。受五戒不必吃素。受已,则至此期生命终了方舍戒。 二、八关斋戒:此为佛陀慈悲为令在家居士种出离之因,为在家居士所制,一日一夜之出家戒。 1 、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饮酒、不香花蔓庄严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2 、受戒时机:欲学出世清净之生活者可受。受戒一日一夜后即自然舍戒得日日重受。佛弟子可于假日或六斋日受之,多受持一日,即多一分利益。 三、菩萨戒:种成佛之菩提正因,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精神,行菩萨事之大乘戒。 1 、内容:在家居士一般受的在家菩萨戒,有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但菩萨戒,重在戒心,总摄一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而不受限于戒条。 2 、受戒时机:发菩提心,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以六度波罗密济度众生终至成佛者可受。一受菩萨戒,生生世世戒体永在。众生受戒后,应护持净戒,不可轻言犯戒。若犯戒后,应如法忏悔并不再犯。
㈩ 在家修行的居士要遵守哪些
在家居士,一定要皈依三宝,守五戒。
第一个,要有出离心。
“在家”这二字,本身就是障道的因缘。这个在家修行是很障道的,所以说必须把“在家”二字变为有“出离”,这才与佛法相应。因为在家是世间法,有了出离心才与佛法相应。
第二个,在家修行应该严持戒律。
为什么在家要严持戒律呢?因为在家的违缘多,必须用重药。你没有重药,是不能克服在家的诱惑的。真正能够防备这个家所带来的违缘,最好的良药就是戒律。所以佛讲,末法众生以戒为师。以戒为师才能叫我们找到修行的道路。如果不能以戒为师,所修的一切都是外道,都是修罗道。佛法是中道义,所以说佛法是以戒为它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盖什么楼也是盖不成的,只是说说而已。所以说在家修行要严持戒律,一不小心,就堕入了这个违缘里,是很危险的,我们必须心里有准备。
第三个,在家修行,要转化在家的概念。
要有出离心。比如说我有丈夫,或有妻子、有子女、有父母,怎么办?我们可以看维摩诘居士讲的,他把父母比作是善知识,把妻子丈夫比作是同修道友,把子女比作成众生。实际上维摩诘居士也是在家进行“出家”修行,也是这样。我们有的人就错误地理解了——何况维摩诘居士又是古佛再来。虽然维摩诘居士以在家相来度化在家的居士这一部分,同时他也是在说明,让我们在家居士要早早地脱离这个家庭。在不能脱离的情况下,一定把家庭变成道场,转变人和人的关系。不要说这个是你的妻子、这个是你的丈夫……那就没法修了;都变成道友,这样我们修行就很容易得利。
第四个,在家修行一定要护持三宝。
如果不护持三宝,你就失去老师,不管你在哪修,你都不会有老师的。一定要护持三宝,护持三宝就是护持你,也是护持你将来这个成佛的因缘。在家修行还得多放生……做很多事情,先说这几点。(摘自溯源佛教·《为大连居士开示》)